0  217780  217788  217794  217798  217804  217806  217810  217816  217818  217824  217830  217834  217836  217840  217846  217848  217854  217858  217860  217864  217866  217870  217872  217874  217875  217876  217878  217879  217880  217882  217884  217888  217890  217894  217896  217900  217906  217908  217914  217918  217920  217924  217930  217936  217938  217944  217948  217950  217956  217960  217966  217974  447090 

3.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陶影感到巨大的不安,甚至是恐惧。

试题详情

2.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母亲看儿子的慈爱的目光。

试题详情

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试题详情

5.写出本文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试题详情

4.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甲生:这篇小说先写故事的主人公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经常因生活窘困而逃票的她,毫不犹豫地为儿子买了一张本不需要买的票。

乙生:接着再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问题受到查票人的刁难,以致受到儿子的误解。

丙生:这篇小说最后写陶影经过努力和一个多月的等待。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师评:大家回答得很好。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三件事。

试题详情

3.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红衣青年的优点是: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缺点是: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试题详情

2.你认为陶影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陶影是一位善良、正直、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母亲。

试题详情

1.“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第一部分中的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作的艰辛努力?作为一名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陶影为不够一米一的儿子买了一张票;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吃西瓜时,陶影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一个无可挑剔的母亲。

陶影爱自己的孩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难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温文尔雅的人。

试题详情

陶影经常不买票是因为经济拮据。

为下文写陶影拍打儿子的头发作铺垫。

表现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尽管如此,她还是为不够一米一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

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于的疼爱。

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也要经过深思熟虑,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

这一段是插叙,从“吃西瓜”的小事上表现陶影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一个无可挑剔的母亲。

母亲从“伤心”到“释然”是由于关注的焦点由“自己”转向“儿子”,平凡而又伟大。

红衣青年的肖像、心理、动作、语言表明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到寺院门口,因买票问题受到查票人的刁难。

与文章开始写小也蓬松的头发相呼应。

这三段对红衣青年的描写与后文陶影对红衣青年的宽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此刻,陶影仍然首先考虑到孩子,“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

本来补张票就算了,偏偏儿子又问了句充满怀疑的话,于是索性不参观了。

但儿子却又要去量身高,也好,该澄清事实了吧,偏偏老太太又在量身高时做了手脚,误会没消除反倒加深了。情节在起伏中向前发展。

陶影想消除误会,却因为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使误会加深了。

这表明陶影极为重视“逃票”事件。

核实小也的身高;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随着时间的流逝,小也也会忘记“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积极地努力着,为什么?为了保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陶影满怀信心地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却一个月没有任何消息,当她几乎不抱希望时,又有人来核实情况,而此时陶影倒有些惊慌了,她怕儿子再次受到伤害。

来人重新测量小也的身高。该真相大白了吧,身高却刚好一米一。陶影敏锐地意识到是这一个月时间使小也长了一厘米,来人无话可说。

“五元钱”是一笔巨款--对于连两毛钱都很在乎的陶影,这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陶影拒绝了。

“两张参观券”又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陶影也拒绝了。

这段内心独白表现了陶影的宽厚、善良,与前文的红衣青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出人意料却又是情理之中!一个普通却令人敬佩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试题详情

“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一位买饭的人对她说。

小火烧糊了,凹凸不平,像一只只斑驳的小乌龟。真对不起。

陶影很内疚,她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这两天常常走神。

一定要把事情挽回来!夜里,小也睡了,陶影把儿子的双腿捋直:孩子平展得如同缩过水的新布。陶影用卷尺从他的脚跟量到脑瓜顶,一米零九厘米。

她决定给红衣青年的领导写一封信。拿起笔来,才知道这事多么艰难!看着她冥思苦想的样子,当钳工的丈夫说:“写了又能咋样?”

是啊,她也不知道能咋样,只是为了融化孩子眼中那些寒冰,她必须要干点什么。

终于,她写好了。厂里有位号称“作家”的,听说在报屁股上发表过“豆腐块”。陶影恭恭敬敬地找到他,递上自己的作品。

“这像个通讯报道。不生动,不感人。”“作家”用焦黄的指头戳着陶影给报社写的读者来信。

陶影不很清楚通讯报道到底是个啥样子,只知道此刻这样讲,肯定是不满意,看着焦黄指头上的茧子,她连连点头。

“你得这么写,开头先声夺人,其后耳目一新。得让编辑在一大堆稿件里一瞅见你这一篇,眼前呼地一亮,好像在土豆堆里突然见到一个苹果。最重要的是,要哀而动人,哀兵必胜,你懂不懂?”陶影连连点头。

“作家”受了鼓励,侃得越发来劲:“比如这开头吧,就改成:佛法无边,五龄孩童未进寺门先长一寸;佛法有限,刚回到家就跟原先一样高了……当然后头这句对偶还不工整,你再考虑一下……”

陶影拼命心记,还是没能记全“作家”的话。她又修改了一遍,抄好,挂号寄出去。

“作家”吃饭时来买小火烧。“您稍等。”陶影的脸镶在收饭票的小窗口,像一张拘谨的照片。

“作家”想可能是今天的小火烧又烤糊了,为了酬谢点拨之功,给几个糊得轻的。

“给您。这几个特地多放了糖和芝麻。”陶影怯怯地说。这是一个白案上的烤活女工所能表达的最大谢意了。

其后,是漫长的等待。陶影每天都极其认真地看报纸,连报纸中缝录像机的广告都不放过。然后是听广播,她想那些声音甜美庄重的播音员,也许会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一字不差地把自己写的那封信念出来。最后是到收发室去看信,她想也许寺院管理部门会给她回一封道歉信……

她设想了一百种可能,但一种可能都没有发生。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小也外表已恢复正常,但陶影坚信那一幕绝没有消失。

终于,等到了一句问话:“哪里是陶影同志的家?”

“我知道。我带你们去。”小也兴高采烈地领着两位穿干部服的老者走进家门,“妈妈,来客人啦!”

陶影正在洗衣服,泡沫一直漫到胳膊肘。

“我们是寺庙公园管理处的,报社把您的信转给我们了。我们来核实一下情况。”

陶影很紧张,很沮丧。主要是家中太乱了,还没来得及收拾。他们会觉得她是一个懒女人,也许不会相信她。

“小也,你到外面去玩好吗?”陶影设想中一定要让小也在,让他把事情搞清楚。真等事到临头,她心中不安,想象不出会出现什么情景。能有红衣青年那样的下属,领导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我们已经找当事人调查过了,情况基本属实。不要叫孩子走,我们要实地测量一下身高。”那位年纪较轻的说。

小也顺从地贴在墙壁上。雪白的墙壁衬着他,好像一幅画。他不由自主贴得很紧,测量身高勾起了他稀薄的记忆,重又感到那一天的恐惧。

干部们很认真。他们先是毫不吝惜地在墙上划了一道杠,然后用钢卷尺量那杠到地面的距离。钢卷尺像一条闪亮的小溪,在他们身边跳动。

镇静回到了陶影身上。“多少?”她问。

“一米一,正好。”较年轻的干部说。

“不是正好。你们过了一个月零九天才来。一个月以前,他没有这样高。”陶影平静地反驳。

两位干部对视了一眼。这是一个无法辩驳的理由。

他们掏出了五元钱。钱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他们早作了准备。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缺斤少两。

“毕竟那天您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年长的干部说,态度很慈祥,看来是位领导。

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

“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

这不失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建议。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

“您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她究竟想要什么呢?

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

“叫爷爷。”她吩咐。

“爷爷。”小也叫得很甜。

“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

两位干部一看陶影说得这样宁静,反倒有些无措。

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