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864  217872  217878  217882  217888  217890  217894  217900  217902  217908  217914  217918  217920  217924  217930  217932  217938  217942  217944  217948  217950  217954  217956  217958  217959  217960  217962  217963  217964  217966  217968  217972  217974  217978  217980  217984  217990  217992  217998  218002  218004  218008  218014  218020  218022  218028  218032  218034  218040  218044  218050  218058  447090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试题详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试题详情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试题详情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试题详情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  (反复吟咏)

(安适、宁静的心境)  大河  小溪  青草

试题详情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试题详情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试题详情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