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883  217891  217897  217901  217907  217909  217913  217919  217921  217927  217933  217937  217939  217943  217949  217951  217957  217961  217963  217967  217969  217973  217975  217977  217978  217979  217981  217982  217983  217985  217987  217991  217993  217997  217999  218003  218009  218011  218017  218021  218023  218027  218033  218039  218041  218047  218051  218053  218059  218063  218069  218077  447090 

①再推下去,除了在亲人之间有这种互相感受、互相沟通、互相分担之外,对其他人、甚至不认识的人是否也能有这种感受?答案也是肯定的。在座的每一位孩子手上扎了刺从门外进来,在座的每一位家长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②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于是,“一身化作千万身”,许许多多人的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眼里。

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是孤独的、孤立的,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不应该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应该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因为你自己也同样会有( )、( )、( )或( )。你没有任何理由对别人( )、( )或( ),没有任何理由伤害或继续伤害一个人。

9.第①段开头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试题详情

8.你怎样理解“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这句话?

试题详情

7.这位家长的演讲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心里话想说?

试题详情

6.“我们就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这句话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试题详情

5、为了表达中心,作者巧妙的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试题详情

4.作者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试题详情

3、选出下列问句不相同的一项( )

A、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手来,掐一掐你们的胳膊或自己的脸,看疼不疼?

B、手上扎了-根刺,您感觉怎么样?

C.听见了没有,孩子们?不仅刘然感到自己的疼痛,刘然的妈妈也同样感到了。

D.你会立即从抽屉里找到创可贴吗?

试题详情

2、下列词语感情色彩一致的一项是( )

A、雨后春笋 欣欣向荣 愉悦 明媚

B.千篇一律 囫囵吞枣 别出心裁 悲惨

C、大显身手 想入非非 呕心沥血 深奥

D、首屈一指 不言而喻 酷爱 屏幕

试题详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呱呱坠地( ) 莘莘学子( ) 敞开心扉( ) 祈祷( )

试题详情

2.课外作业:就自己的学习、休息、课外兴趣等一个或几个问题与家长作一次对话,得体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了解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力争达成一致的观点。

(学生的拓展体现层次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难度的选择,让不同的他们都能有收获。)

[板书设计]

寄语十五岁

寄语: 感受自己

感受亲人

感受他人

感受世界

同情别人的弱点和缺陷

关心别人的不幸和失败

不鄙视他人不伤害他人

学习点:谈话的内容

谈话的方法方式(语气)

[教学小故事]

一次教学目标的小偏移

教学这篇文章时,一开始我感觉很好。

你看,学生的预习是充分的。学生的读文章、圈点批注、提出疑问等都做得很不错,这样的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接手这班学生一学期的努力啊。

你看,学生的课堂是有序的、热烈的。学生围绕文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主提问,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有条不紊,无论是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学习的实效性,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你看,学生的反映尽在掌握中。所提的几个未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我事先预设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也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关于本文寄语十五岁的寄语内容是什么,提出来了,解决了;关于本文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前面的实验,提出来了,解决了;关于这位父亲与子女的交流方式与语气,提出来了,解决了。这课上得真是令人满意。一切以学生为主而一切又尽在掌握!

正在我得意不已时,问题来了。

由于问题解决得快速有效,时间早早进入到讨论本节课最想学的学习点这一环节,这时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了:“老师,我们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我们最想学的是弄明白我们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用文中这种方式跟我们谈话呢?”

我一惊:这可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这也不是文章的重点啊,而且跟文章内容也只能叫有联系而不能叫紧密相关。是否确定这一点为学习点呢?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和新课标的学习让我镇定的使用了缓兵之计:“是啊,你们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用文中这种方式跟你们谈话呢?这一问题引起了你们组的关注,那能不能确定为全班的学习点,还得问问大家,请其它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是否同意把这一问题列为全班的学习点呢?”我一下将“足球”踢给了学生。

学生的表决让我吃惊:十一个小组,十个小组同意。那就只能探讨探讨这个问题了。在小组讨论之后,很快,下面一类发言就在全班得到了交流。

学生1:我们认为原因很多,主要是我们的家长文化水平不够,他整天就知道在外面挣钱,还打麻将,文化水平高的思想觉悟高。

学生2:我们不同意1的观点,文化水平高的不一定思想觉悟高,我妈妈在大学当老师,可她管起我来照样总是用严厉语气,我犯了错,她总是狠狠地训斥我。我们觉得还是因为他们总把我们当小孩子,他们心里可能在想,对自家小孩子,用得着客气吗?

学生3:我们觉得原因是他们有封建思想,搞家长专制。

可能是有那么一部分家长有这种思想,但这样说成普遍原因,可会造成子女与父母的隔阂的。我插言了:“封建思想,这顶帽子家长们都被你戴在头上了,他们的头不轻松,你们的言行那是根本没有一点自由啦?”

这时与学生3一个小组的学生4发言了:“也不是完全的家长专制,不算很封建,只是有点不把我们当作平等的,可能他们在想,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培养我们,我们还不应该听话吗?那还用得着跟我们来商量吗?”

学生5:……

学生6:……

……

讨论是热烈的,但学生不能总这样看待家长啊,我便引导他们:“我们分析家长们不能像文中的父亲这样跟我们交流,其目的正是为了他们能够转变观念,付诸实践,那么,怎样让他们转变呢?”于是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并最终统一到要用多种委婉的方式跟父母交流交流,我们要求父母对我们怎样怎样,我们自已也要这样有委婉的对待他们啊。

……

下课时,我又觉得更舒心了。反思这节课中的意外,实际上是对教学目标的一个再加工,是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一个定位的问题。这些生成性目标,有的跟文章重难点结合得非常好,这自然好处理,而有些生成性目标,则跟文章的重难点不相干,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呢?我以为,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核心理念,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想学。这并非一味迎合学生,而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调整。大多数学生都认可的学习点遭到否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啊。

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小心呵护。那就从重视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着手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