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7946  217954  217960  217964  217970  217972  217976  217982  217984  217990  217996  218000  218002  218006  218012  218014  218020  218024  218026  218030  218032  218036  218038  218040  218041  218042  218044  218045  218046  218048  218050  218054  218056  218060  218062  218066  218072  218074  218080  218084  218086  218090  218096  218102  218104  218110  218114  218116  218122  218126  218132  218140  447090 

到这儿,你兴许会说:“这都是以往的旧事了,现在生活变了样儿,山也应该改改名儿,别尽说这类阴惨惨的故事才好。”

为什么要改名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记录吧,这是值得深思的。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

段解:第三部分(第16-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第16段,设想由读者提问,第17段是作者回答。问得很自然,观赏风景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为什么尽讲些阴惨惨的故事呢?回答得也够巧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点出了写作意图。

[写法分析]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入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把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为桥;第三个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5)文章组织得比较严密。在对桂林山水作出总的评价以后,就引导我们一同顺着漓江而下,观赏两岸风景,听船家讲有关山岩的故事,最后再要我们从中接受教育,点出写作意图。

桂林山水涉及的景点相当之多,作者仅选了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程中所见的“画山绣水”。但是,这如长幅画卷的景色也难一一细描,于是在面上介绍以后,着重地写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作详细的描述。

作者从文章中探出头来,和读者交谈,拉我们进入作品,要我们和他一起进行漓江水上游,交谈是平等的、商量着的,因而过渡转折显得相当自然。

 [难点分析]

(1)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只有桂林山水。

这段话是从上一段话桂林山水的美难以用语言或色彩描绘出来这点生发出来的,作者说自己别开蹊径,以别样的手法来表现,写山最为感动自己的一点,也就是后面所提到的有关山水名称来历的种种传说。“没见过一座山……没见过一条水……”这两句是“互文”,意思是说,山和水都深蕴着劳动人民的想像和感情。“只有桂林山水”单独成为一句,用了句号,是表示强调。

(2)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这里所写的是钟乳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作者一一列举,并加以描绘,用幻觉写出这里景色之神奇。

(3)本课段落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本课现在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的前三段,这是因为第一、二段都是一些铺垫的话,只是为切入中心作准备的,第三段才点明写作缘由,揭示文章的中心。写到这里,文章才算开了头,所以三段合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漓江上见到的自然风光和听到的关于山岩的传说,是文章主体,不大好分割,因而合为一部分。第三部分,是课文最后两段,是和读者对话的,属理念性的。从结构上看,它是和第一部分呼应,深化作品内容,为全文作结的。

(4)本文运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间接材料运用得好,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中讲了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5)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

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重点分析]

试题详情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段解:本段作者描绘了一幅水墨画。一幅静态的--漓江水色图。很像我们在旅游风光片中见到的那样,“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它的特点,帮助我们领略它的意境,“晕糊糊的”“恬静的梦境”。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被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吐进竹篓里去。你也许会想:鱼鹰真乖,竟不把鱼吞进肚子里去。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个环儿,吞不下去。

段解:作者接下来了描绘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在未捕鱼时,渔翁、竹筏、鱼鹰,一切都似乎是悠闲的;捕鱼时,瞬间突变,鱼鹰入水,山影搅碎,鱼鹰登筏。文笔凝练,着墨不多,但由于抓住了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刻画,所写的景象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

以上是第二部分第1层(第4-5段),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可是你千万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船家。他们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宝库。那船家或许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或许是位两鬓花白的老人。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你不妨这样问一句:“这一带的山真绝啊,都有个名儿没有?”那船家准会说:“怎么没有?每个名儿还都有来历呢。”

段解:先设想一个交谈的情景,转下去再由船家做形象性的介绍。

这以后,横竖是下水船,比较消闲,热心肠的船家必然会指点着江山,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蛳山……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譬如磨米山头有块岩石,一看就是个勤劳的妇女歪着身子在磨米,十分逼真。有的山不但象形,还流传着色彩极浓的神话故事。

段解:热心肠的船家一路指点江山,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

迎面来了另一座怪山,临江是极陡的悬崖,船家说那叫父子岩,悬崖上不见近似人的形象,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你耐心点,且听船家说吧。

船家轻轻摇着橹,会告诉你说:古时候有父子二人,姓龙,手艺巧,最会造船,造的船装得多,走起来跟箭一样快。不料叫圩子 上一个万员外看中了,死逼着龙家父子连夜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把当地粮米都搜刮起来,到合浦去换珠子,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运空了,岂不要闹饥荒,饿死人吗?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又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到如今大家还记着他们的义气……前面再走一段水路,下几个险滩,快到寡妇桥了,也有个故事……

段解:船家讲述关于“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龙家父子,宁可饿死,也不为恶霸做有害乡民的事。

究竟从哪年哪代传下来这么多故事,谁也说不清。反正都说早年有这样个善心老婆婆,多年守寡,靠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积攒几个钱。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一鼓气把桥修起来。刘三姐展开歌扇,扇了几扇,那桥一眨眼变成石头的,永久也不坏。

段解:船家讲述有关“寡妇桥”的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

前边那不就是寡妇桥?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像桥呢!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

段解:刘三姐助建桥、化石都衍化成神话故事,带有了神话色彩。

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 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瞭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吃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瞭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

段解:接近阳朔右首山顶上的望夫石是一大景观。船家讲述了望夫石的传说,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人民遭受的苦难。

江山再美,谁知道曾经洒过多少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假如你听见船家谈起媳妇娘(新娘)岩的事情,就更能懂得我的意思。媳妇娘岩是阳朔境内风景绝妙的一处,杂乱的岩石当中藏着个洞,黑黝黝的,洞里是一潭深水。

段解:承上启下,议论点明前三个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一定意义,并引出媳妇娘岩。

船家指点着山岩,往往叹息着说:“多可怜的媳妇娘啊!正当好年龄,长得又俊,已经把终身许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了,谁料想一家大财主仗势欺人,强逼着要娶她。那姑娘坐在花轿里,思前想后,等走到岩石跟前,她叫花轿停下,要到岩石当中去拜神。一去,就跳到岩洞里了。”

段解:讲述媳妇岩的传说,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控诉。

以上是第二部分第2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试题详情

错别字




订 正




试题详情

 A、 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中国业余登山队2003年5月21日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用艰辛的脚步,诠释着人类登山精神不朽的话题。

 D、 齐文化是淄博文化的主脉,是建设文化大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同时打造了我市的文化个性。

试题详情

 那船家__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__是位两鬓苍白的老人。__是谁,心胸里__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戳个小洞,__要喷溅出来。

 A、也许……也许…… 无论……都   只有……才……

 B、或者……或者…… 无论……都  只要……才……

 C、或许……或许…… 不管……都…… 只要……就……

 D、有的……有的…… 不管……都…… 只有……就

试题详情

清奇俏拔 瘦骨嶙峋 玲珑踢透 反应迟钝

精美无比 千奇百怪 丈势欺人 画山锈水

错别字
 
 
 
 
订 正
 
 
 
 

试题详情

 cuan__聚  精神huang hu___

 dai__慢 黑youyou____

试题详情

褒贬( ) ( ) 圩( )子 袅( )

试题详情

4.(2001年北京西城区中考题)用词造句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酝酿:经过充分的酝酿,班会如期举行。

B.鸟瞰:他坐在草地上,鸟瞰着天空中飞过的大雁。

C.踌躇:我踌躇了半天,决定放弃这次旅行。

D.热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活动,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