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填空:文章前六段的陈述对象可以归纳为“石缝间的生命”,文章最后两段的陈述对象则是:
(2)文章最后两段文字之间于全篇有什么意义?请具体回答。
2、 文章第(5)段中写道:“一切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请简要说明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或看法。
石缝间的生命
(1)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2)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3)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顽强的生命。
(4)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有多么艰难;更有的,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5)或者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他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6)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苍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的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的,旋转的,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莽,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扎过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象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的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7)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发之日的黑暗。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婪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有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8)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惶恐不安。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锻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1、 文中的第2段中写道:“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它们“指的是什么?“严峻”是指什么而言?
3、 请品味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评析其语言特色和作用。
①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感情。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②但是,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不大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③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 作者说“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结合上下文理解“这种想法”是指哪种想法?为什么说是“何其荒诞”?
(1) 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2) 课文一、三两段同是描写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现“夏日正浓”,第三段意在表现“秋的气息”。从文章的思路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迪。
(4) 试说说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5、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B.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
D.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与语言不一样。( )
4、意思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使我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B.党和政府的教育,使我改正并认识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C.在党和政府的教育下,我改正并认识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D.党和政府的教育,使我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练“法轮功”的错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