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将个税起征点提升至1600元,同时要求高收入者自行报税。有专家评价此次个税改革时表示,国家希望通过一松一紧达到平衡致富的目的。这表明
A.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B.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个税调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D.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005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建设部等7部门发出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细化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据此回答02--03题:
27.答案:(1)①在什刹海地区,“商业化”与“文化保护”是对立统一的。
②二者具有对立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片面追求商业化会对保护区造成破坏;只强调文化保护而不利用其商业价值,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③二者具有统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合理发展文化产业能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支持;文化保护则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公民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要自觉履行义务;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做到服从国家利益。
②什刹海保护区的从业人员要提高素质,文明经商,履行维护北京文明形象的义务。
28.答案:(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解决就业问题,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劳动力供求,尊重劳动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劳动者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和方针,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节、监督和服务的功能。
(2)①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既要深挖潜力,又要搞好配套服务。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把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③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再就业人员要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便顺利实现再就业。④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劳动者自主择业是强调内因,政府促进就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外因。
27.(此题以荒漠化的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主要从尊重客观规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公共服务等角度去回答。)
答案要点:
①从经济常识看,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②从政治常识角度看,国家要转变执政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能。
③从哲学上看,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7.材料:2005年6月17日是第1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目前,全球有110多个国家,共10亿多人受到荒漠化威胁,其中1.35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中国也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由于全球荒漠化问题迫在眉睫,联合国大会已经宣布2006年为“国际荒漠年”。
试从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角度,提出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措施。(12分)
26.解题思路:答题时应善于从材料中找寻提示,获得启发,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针对问题作答。
答案要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加就业压力,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几年中,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和老龄人口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贫困人口脱贫困难,爱滋病及其他传染病蔓延,我国的人口形势将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解决人口问题。
(2)经济:①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展。所以要解决人口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就业,推进城镇化建设。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政治:①国家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坚持贯彻和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
26.材料:
(1)从哲学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努力解决人口问题?(4分)
(2)综合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如何解决人口问题?(8分)
25.A(撞击虽已完成,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还有待时日,因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创造性思维和合理想象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对实际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而不是怀疑一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