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近代化的主要内容(1840-1919年)
(1)思想的近代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
①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士大夫: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实行维新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民主、共和,用武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⑤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出四提倡,四反对,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以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政治的近代化──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①戊戌变法时期──对旧制度作了不少改革。变法本身虽失败,但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②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但没有贯彻执行下去。
(3)经济的近代化──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①近代化的开始──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使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些海外的资产阶级和海外的华侨投身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因此,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它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4)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①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②19世纪末,变法维新运动时期,训练新式军队。
1.近代化的含义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寻求新出路的过程。
4.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
背景 |
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②袁世凯独裁、尊孔、破坏共和。 ③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
兴起标志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 |
|
代表人物 |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
|
旗帜 |
民主、科学 |
|
主要阵地 |
《新青年》杂志 |
|
基本内容 |
前期:四提倡、四反对(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
||
积极影响 |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
|
局限 |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
背景 |
根本: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
国际:列强以华治华;西方思想传播。 |
||
国内:民族危机、民族资本发展,改良之路失败,革命运动兴起。 |
||
酝酿 |
经济 |
民族资本初步发展,奠定革命物质基础。 |
阶级 |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革命的阶级基础。 |
|
思想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
|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
||
组织 |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
|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
||
军事 |
革命党起义。 |
|
爆发 |
1911年武昌起义。 |
|
发展 |
各省独立。 |
|
高潮 |
中华民国成立。 |
|
失败 |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
|
意义 |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性质 |
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
|
结论 |
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华行不通。 |
2.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
背景 |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序幕 |
公车上书 |
|
发展 |
建立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 |
|
高潮 |
百日维新 |
|
结果 |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 |
|
作用 |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
|
局限 |
①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②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
|
失败原因 |
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②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
|
启示 |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
2.归纳记忆《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前面所学的《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按照割地、赔款、通商等来记忆。《辛丑条约》的记忆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一、知识导引 |
||||||||||||||||||||||||||
(一)表解知识点 1.洋务运动
12.如何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从经济上来讲,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实际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这就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总收入。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所以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用意在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这是侵略者要通过索赔,来惩罚、污辱所有的中国人。赔款又以海关税、常关税、盐税等作担保,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第二,从政治上看,“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三,从外交上看,“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从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第四,从军事上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就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1.为什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理解这一问题必须把《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对比。 第一,从割地来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香港岛成为以后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二,从赔款来说:《南京条约》赔款2 100万银元,这使清政府财政更加吃紧,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并且要求清王朝三年内还清,而清王朝的年收入只有白银8 000万两。为了筹款,清王朝只有加紧搜刮百姓或向列强贷款。这样,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三,从通商口岸来说:《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使中国经济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日本的侵略进入到中国的富庶地区。 第四,《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条第一次提出,虽然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已经出现,但并无条约依据,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合法化”,其他国家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通过这种资本输出的方式,列强榨取的利润不仅远远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0.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仍不满足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因此发动侵略战争。 第二,从侵略力量上看,也有所扩大。第一次的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又有美、俄等“调停”。 第三,从侵略区域看,也呈现扩大之势。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第四,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这种结果也表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因此,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册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