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是一门塑造人的思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
考虑到我校初三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本着初三《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重点的依据: 只有掌握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才能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权,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实践能力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难点的依据: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受教育权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维权意识。
《科教兴国的重托》是湘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三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科技改变生活》和《教育振兴民族》这两个知识点,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科技和教育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类似的国策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思想品德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中考的必考内容。
。
五:学会运用,中考题训练
某制药厂不重视技术创新,高价购买国外药品的现成配方,生产成本加大,药价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受挫折,濒临倒闭。
(1) 该制药厂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结合上述例子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技术创新?
教学反思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培养创新热情、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要设计多种趣味性、智力性、挑战性训练,将培养创新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体现在平时学习生活的点滴之中。
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科技改变生活,教育振兴民族,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还远远不是领跑者。
[走进生活] 情境一:从“中国制造”说起
师:图表展示高新技术行业的各大品牌,中国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生:(思考、讨论、交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加强科技的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明确观点]
师:展示十七大报告: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生:略。(讨论)
[提出问题] 什么是创新?
师:创新可以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
生:举例略。(观察,讨论,尝试)
师: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想象力、勤于实践。
[深入体验] 情境1。勤于观察。
师:讲故事,“王戎说李”,“青霉素的发现”
生:观察的重要性。
师:展示观察的名人名言,多媒体放映测试观察能力的题目。
情境2 善于思考
师:讲故事,卢瑟福和学生的对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展示思考的名言。
举例,第谷和开普勒的经历。做测试题。
生:学生总结。
情境3 培养想像力
师:展示联想公司的广告词:“如何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变成怎样?”
举例,爱因斯坦敢于想像,提出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
生:举例(略 )
师:多媒体展示测试题。
情境4 勇于实践
师:实践出真知,举例,麦哲伦环球旅行证实地球是圆的;袁隆平勇于实践
证实水稻有杂交优势。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学生的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所以,利用趣味性、挑战性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本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新知,主动参与过程,学会质疑,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感受、体验,认识到创新特别是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②能力: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③知识:充分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了解教育权,同时明白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2、教学方法:
①教法:举例说明、巧妙设问,激发欲望。
②学法: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3、教学模式
走进生活--明确观点--深入体验--学会运用
(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2、教材内容:
①特点:从联合国对新文盲的定义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国际竞争实质的介绍导入“科教兴国”这个主题,进而启发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教材充分利用趣味性训练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该如何创新。
②重点: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了解教育权的含义,明白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③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新,尤其是想象力的培养。
3、教学手段: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