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38593  238601  238607  238611  238617  238619  238623  238629  238631  238637  238643  238647  238649  238653  238659  238661  238667  238671  238673  238677  238679  238683  238685  238687  238688  238689  238691  238692  238693  238695  238697  238701  238703  238707  238709  238713  238719  238721  238727  238731  238733  238737  238743  238749  238751  238757  238761  238763  238769  238773  238779  238787  447090 

针对的问题:八年级的学生一般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已经有所体会,但对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多重社会身份还不了解,学生也能理解应负责任,但对兼有多种身份,应负多种社会责任还体会不深。如:知道为人子女对父母应负责任,也意识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有将来回报父母的朴素情感,但这种情感大多停留在感情层面,尚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产生和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情感。

试题详情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课是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中的第三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合作中兼有多重身份,每种特定的身份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责任,从而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和体会自己的多重社会身份。

试题详情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懂得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身份

教学难点:不同的社会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试题详情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明确一个人首先是公民,这是他的基本社会身份;懂得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有多种社会身份,并且明确人们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

能力目标:理解社会身份不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而产生和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情感。

试题详情

(三)活动:手抄报--《我们身边的道德与规则》

  观察身边的人与事,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并结合上网搜索下载的材料,加以点评与分析,以手抄报的形式刊出,并加以展示。

试题详情

(二)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现象的内容之一。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道德生活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源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又高于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实践。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规范,都是从相应的时代要求和阶级利益出发,经过概括而形成的,并用以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     道德规范指判断善和恶、正当和不正当、正义和非正义、荣和辱、诚实和虚伪、权利和义务等道德准则。人们能够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为,就是善行;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恶行。     道德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同时又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人们自觉行为的产物。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贯彻,同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行为,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肯定道德规范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并不否认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任何先进阶级的道德规范总是要继承和发展先前社会中的有积极和进步作用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是最先进的道德规范。

试题详情

(一)盘子一定要洗七次

一名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的餐馆当杂工,洗盘子。那里有这样一个规定:洗盘子必须洗七次。但这位中国留学生为了方便,却只洗了五次,这样,果然效率大大提高。和他一起的一位日本学生问他有什么秘诀,他说出了原由,听了他的话,那位日本学生和他疏远了。

  有一次,餐馆的老板用特殊的测纸检测出他洗盘子时,少洗很多次,便把他开除了。他失业后便又到很多餐馆去找工作,但老板们一知道他就是少洗了几次盘子的人,便都不要他。

试题详情

 如何达到思想品德课“践行”这个目标?这门课有它的一个特殊性--转变思想、指导行为。学生通过学习虽然懂得了如何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却经常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思想品德课是不是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附录:

试题详情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与外国“规则意识”及其有关的内容的文章。

 以“中外规则意识报告会”的形式贯穿课堂,在学生展示了成果后及时予以总结,了解国内外的一些具体事例,加以比较,引出在我们身边提倡正义感的必要性,并分别概括总结怎样才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让学生在情感上加以体验,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加以升华,以期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影响和指导。

试题详情

2、学生的需要:懂得怎样做才是正义的行为,从而指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