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基本义务(宪法规定的义务)的内容
(1)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2)公民对社会履行的义务。(3)公民对家庭履行的义务。
1权利是指宪法、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2义务是指宪法、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3、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权利)的内容
(1)公民的平等权利。(2)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3)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4)公民的社会生活权利。(5)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2.记录每个人买到的东西:将同学的名字、买到的物品、所花的价钱一一写在黑板上。
讨论问题:
(1)你们买到你们想要的东西了吗?有没有后悔,为什么?拍卖时的心情如何?
(2)有没有什么都没有买到的同学,为什么一件物品都没有买到呢 ?
在讨论的问题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意识到要把握机会,不轻易放弃,并引申到学习中--要珍惜学习时间,要有理想、有追求。
(3)在以上价值选项中,你认为哪些是相对重要的,而哪些是相对不重要的?
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学会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4)整个活动给了你哪些启示?
教师小结:从这次“人生价值拍卖会”中可以看到同学们不同的价值观。同学们要选择自己重要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模拟拍卖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机会,不轻言放弃关于“志当存高远”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应该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命运、人类前途结合起来,把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结合起来。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目标: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的理想目标,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理想,应该是结合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人类的前途的,结合了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结合了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合乎理性的目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用多媒体播放同学们3年学习生活的照片,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 问题:看了刚才的照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中学阶段的3年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结束同时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有人说中学是梦开始的地方,而我希望它是你们放飞理想的开始。今天,我们一起讨论的话题就是“志当存高远”。 板书课题:志当存高远 |
播放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主题
|
教学环节一:什么是理想
|
设置情境,引入对理想的讨论。 有人说理想是天上的星,看着很近,但是其实很遥远;有人说理想是河中的水,如果流入生活的海洋,就没有了自我;也有人说理想就是现在的我,我现在的样子就是我理想的样子。 问题:你同意上面的观点吗?你认为理想是什么?(漫谈) 教师总结:理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期盼,反映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
呈现对理想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
|
教学环节二:我的理想
|
组织开展“理想树”活动。 教师: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是有理想的人。请你打开自己面前的画纸,让我们共同绘制一棵“理想树”。请先想一想,从小到大,你都有哪些理想呢?把你的理想化作一片片树叶,看哪个同学的理想之树枝繁叶茂。 提示: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家庭理想、学业理想、休闲理想等。 学生用5分钟时间制作“理想树”,进行交流。 |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童年时期的理想和现在的理想是不同的,从而认识到我们对理想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性思考 |
教学环节三:理想,应该是结合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人类的前途的,结合了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结合了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合乎理性的目标
|
教师:现在,我们来深入的分析一下职业理想。 问题: (1)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如科学家、歌手、教师、公务员、画家、医生、军人、企业家、金融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作家、律师、警察等) (2)大家在确定职业理想时会考虑什么因素? (自己的特长、爱好、社会的需要等) (3)到底是社会需要决定个人理想,还是个人爱好决定个人理想? 就问题(3)组织开展辩论活动。学生自由辩论。 教师总结:2002年5月l5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希望青年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远大的理想,必须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希望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二是强调青年要有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紧密结合的理想。 |
通过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之明确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教学环节四:志当存高远
|
板书:志当存高远
教师:古人讲,志当存高远。在我国古代,理想被称作“志”。古人很重视理想,即使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翻开史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定在青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作家蒲松龄落第后,下决心干一番事业。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这么写的,也这么做了,终于完成了传世名著《聊斋志异》。 呈现周恩来的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教师:这是1917年9月敬爱的周总理决定东渡日本求学时写下的诗句。字里行间洋溢着总理的爱国热情。正是因为周总理年轻时就树立了如此豪壮的理想,所以才能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鞠躬尽瘁。 问题:你如何看周恩来的志向? 呈现梁启超的名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问题: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怀抱远大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中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和人民的意愿、祖国的前途相结合的理想才是高远的理想) |
深化主题并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崇高的理想
使学生懂得:青少年要具有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是和祖国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相结合的理想 |
教学环节五:课堂内容总结
|
理想就是人们心目中所定的奋斗目标,是鼓舞人们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志当存高远。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高飞。 |
总结课堂,提升情感 |
关于“理想与现实”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的确立和实现都必须以现实为基础。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做好长远和具体规划。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实现理想。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性地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树立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努力奋斗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理想和现实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在于: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向理想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出学生对理想与现实问题的讨论。 小学生周莹说:“在没考上初中之前我的理想是考上一个好的初中。现在我考上了,我的理想就变成上初中时能够成为一名好学生!” 初中生汪明说:“我最大的理想可能就是在下个学期考进全校前30名。” 高三学生徐琳说:“我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考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然后再考研,或者继续上个什么学。”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赵成说:“我的理想是明年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赶快走上工作岗位。 问题:听了他们的想法,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们的理想不尽相同? |
呈现不同的人的理想,从而激发学生思考
|
教学环节一:理想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
|
1.理想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壤。这表现在:首先,理想要建立在社会现实的的条件之上。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去日本的理想是学医救国。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最初的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 问题:今天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能得到满足等。我们的理想要立足于现实的基本国情) 2.其次,理想要建立在个人的实际情况基础上。 问题:个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哪些?( 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 教师:如果脱离了现实,理想就是虚无缥缈的空想了。大家都学习过历史,老师曾经给大家介绍过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尽管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但终究不能实现,因为他们的理想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活动:理想和现实的讨论(参见教科书第175页) |
这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
教学环节二: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
呈现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的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杨振宁在美国学习期间曾经立志在要实验物理学领域有所突破,但是,他后来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因而改攻理论物理学。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题:如果杨振宁博士不放弃研究实验物理的初衷,结果可能会怎样?杨振宁博士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我们的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地调整理想) |
用实际事例说明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 |
教学环节三:实现理想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懈追求,努力奋斗
|
教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理想呢?让我们看看这几个成功的事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案例一: 他曾是一名普通的少年,一场意外的替补演出让他成为国际乐坛炙手可热的钢琴家。他说:我的理想不是当一名世界有名的钢琴家,而是要当一流的钢琴家。为此,他付出巨大的努力。他说:如果一般练习钢琴的人能弹6首,那我至少要多出6倍。 目前他和世界一流交响乐团都有合作,每年全球巡演近150场,是近年世界上最受瞩目的钢琴演奏家。他就是钢琴家郎朗。 问题:郎朗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故事给了大家什么启发? (实力+努力+机遇) 呈现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的故事。(见“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山田本一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做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远,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因为找不到目标而迷失方向;这个规划还要尽可能具体,要把它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这样一步步付出努力,就能实现理想) 呈现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是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她1973年出生在河南郑州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邓亚萍的父母都是乒乓球迷,这个爱好也感染了孩子。5岁时,邓亚萍就开始学打乒乓球。但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在全国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1988年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她的理想是进国家队,成为世界冠军。可是由于她的个子太矮,国家队的领导经过几次讨论,都否决了她的想法。 呈现关于邓亚萍成绩的小资料。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2年在第25届奥运会上,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枚金牌;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枚金牌; 1997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问题:邓亚萍如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邓亚萍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发? (有时实现理想的条件并不具备,但是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获得成功) |
理想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
教学环节四:课堂总结
|
根植在现实土壤上的理想才能生根发芽,理想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和奋斗的过程。 |
总结提升
|
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充满坎坷。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我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同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没有挫折磨炼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片段 |
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片段,学生欣赏。 教师:你听过这样一句话吗,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压倒。 问题: (1)乐曲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2)他有什么特别的经历? (3)乐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进入讨论和学习的氛围
|
教学环节一:理想的实现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
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名人的照片,如著名主持人杨澜、航天英雄杨利伟、篮球明星姚明。(见“多媒体资源”) 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 问题: (1)你知道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或者获得了什么感受? |
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懂得每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
教学环节二:我们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要勇于开拓进取
|
教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应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精神,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前进,勇于拼搏。“自强不息”,还意味着开拓创新,要不断地有新追求,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有新成就。“自强不息”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呈现杜瑶瑶的故事。 1993年,杜瑶瑶还是青岛的一名小学生。母亲体弱多病,又因父亲的去世而加重病情。全家的重担都落到了12岁的杜瑶瑶身上。她要照顾和鼓励病中的母亲,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合理地支配微薄的收入;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杜瑶瑶的理想是让生活充满微笑。在社会的支持下,10年后杜瑶瑶考入了青岛海洋大学,并被选为学生会副主席。2004年,杜瑶瑶又考上了研究生。生活真的对她微笑了,而她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也是她的微笑。 教师:从杜瑶瑶同学的经历中我们看出,无论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还是普通的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强不息的人。 教师:有一个班的同学开展了关于自强的讨论。下面是他们发表的看法。 李浩然说:“我觉得自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谁遇到了灾难都能自强。自强是穷人、残疾人的事情。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还这么小,根本不需要自强。” 李强说:“自强是很容易的。虽然我现在比较懒,上次老师要检查作业,我也克服了困难,熬夜做完,我也自强了一次。” 关明说:“自强与否纯粹是我个人的事情,与其他人没什么关系。” 问题: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是怎么理解自强的? 教师总结:自强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积极进取的动力,是一种永不放弃理想的信念,是我们树立目标并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品格,是成功的关键。自强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正是许许多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创造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 |
同龄人的事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呈现有关自强的不同观点,明晰自强的含义 |
教学环节三:放飞理想
|
活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如一首诗、一句格言、一幅画、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表达你对自强的理解。
教师导语: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将告别初中的生活,开始人生新的篇章了。今天既是即将告别的时刻,更是放飞新的希望的时刻。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自强自立的人。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用你自己特有的方式,如一首诗、一句格言、一幅画、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表达自己对自强的理解。 |
活动的目的是加深印象,升华感情 |
课堂小结
|
没有人实现理想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经历过困难和磨难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因此,我们要勇于克服困难,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
进一步总结观点 |
1.首先拍卖第一件物品:浪漫的爱情。底价为500元,学生竞价,价高者得。以此类推,依据上述的次序进行拍卖。
3.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人口分布不平衡。
地域 |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 |
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 |
人口密度 (人/平方米) |
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
50 |
4 |
9 |
其余 |
50 |
96 |
220 |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二):人口素质偏低。
呈现一组反映我国人口素质的数据。
|
中国 2000 年 |
美国 1994年 |
加拿大 1991年 |
日本 1990 年 |
阿根廷 1991年 |
大学程度以上(%) |
3.6 |
46.5 |
21.4 |
20.7 |
12.0 |
文盲、半文盲 (%) |
6.72 |
0.6 |
1.0 |
0.3 |
5.7 |
问题:这组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状况具有什么特点?(人口素质偏低)
通过图片和数字让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年份 |
2000 |
2010 |
2020 |
2030 |
2040 |
2050 |
老龄人口所占比例 (%) |
9.8 |
11.75 |
15.5 |
21.9 |
25.1 |
27.4 |
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一):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呈现几张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图片,如长假旅游、春节回家、招聘会等。
这些景象大家一定很熟悉。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人口已达129533万人,其中大陆人口126583万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相当于美、英、法、澳、意、加、日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2倍,超过了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洲的人口总和。到2005年1月6日,我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总人口达13亿。据统计,我国每两秒钟出生一个婴儿,每天大约出生5万人;每年出生1900万人,减去死亡人口,每年净增人口约1300万人,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
问题: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人口现状有什么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2.教师:“义”是非常重要的。正像教科书所阐述的,在我们所讲的“法”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即是“义”。今天的法制社会,不是不要“义”,相反,更加强调“义”。“义”与“法”同源共生。“义”即是我们心中的法。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法对于人的约束是外在的,而义对于人的约束则是内在的,这样的约束是最有效的。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