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39159  239167  239173  239177  239183  239185  239189  239195  239197  239203  239209  239213  239215  239219  239225  239227  239233  239237  239239  239243  239245  239249  239251  239253  239254  239255  239257  239258  239259  239261  239263  239267  239269  239273  239275  239279  239285  239287  239293  239297  239299  239303  239309  239315  239317  239323  239327  239329  239335  239339  239345  239353  447090 

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⑴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怎样的民族精神?(2分)

⑵写出两句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2分)

⑶中学生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4分)

试题详情

16.近3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我国相继举办了“俄罗斯年”“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中国国际歌舞剧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让世界文化进入中国,同时,“中国文化美国行…‘巴黎--中国文化周”等活动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

①将扩大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利于继承传统文化

②将有利于中华文化融人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④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15.下面是对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的颁奖词: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从颁奖词中,我们看到了

   ①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②良好的道德修养  ③忠于职守的精神④惩恶扬善的精神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2.2006年6月14日是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 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设立“文化遗产日”是为了

  A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传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文化

  C证明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D.让传统文化取代社会主义文化

1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下列名言警句中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之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歌曲《越来越好》唱道: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  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哎……越来越来  ……越来越好来……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  

  ①社会的发展 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社会的文明进步 ④我国不再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11.下列民族精神不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是

   A 井冈山精神    B 延安精神   C 雷锋精神    D 长征精神

试题详情

10.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该民族的宝藏,发掘和传承这座宝藏,靠的是

   A 文字    B 汉字      C 文化     D 民族精神

试题详情

9.据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每天消耗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感,却在不断追逐所谓的新潮与时尚……右图是某中学生在网络上所写的“火星文”也许你懂得八国语言,也许你对甲骨文都精通,但如果不懂“火星文”,遇到这样一段话也难免一头雾水。对这种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这是青少年追求时尚的表现,以此标新立异,显示个性,无可厚非

  B是对传统文字的肆意篡改,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不值得提倡

 C 会影响青少年的文化情趣,阻碍对纯洁的民族语言的继承

 D 乱造生字、乱用同音代替、乱用语言表达方式等不规范的现象,应予否定

试题详情

8.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 坚决抵制    B 全盘肯定    C批判吸收    D 无所谓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婵°倗濮寸换姗€鐛箛娑欐櫢闁跨噦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诲┑鐘叉搐缁狀垶鏌ㄩ悤鍌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