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39310  239318  239324  239328  239334  239336  239340  239346  239348  239354  239360  239364  239366  239370  239376  239378  239384  239388  239390  239394  239396  239400  239402  239404  239405  239406  239408  239409  239410  239412  239414  239418  239420  239424  239426  239430  239436  239438  239444  239448  239450  239454  239460  239466  239468  239474  239478  239480  239486  239490  239496  239504  447090 

2.总体教学建议

(l)课时安排

2课时。

(2)课前准备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以前就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如同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从个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处处都受一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是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深刻地理解,甚至还没有意识它们的存在。因此,在讲有关中华文化之前,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些准备工作。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对他们影响深刻的格言、警句;结合所学历史,收集有关我国历史、文学、军事、思想、科技、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史料;收集有关我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巨大贡献的史料;以及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材料;收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爱国、自强、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材料;等等。

一般说来,收集材料的工作做扎实了,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概括、提炼、总结,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因此,课前引导学生做好收集材料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学方法

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是,它们又都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五千多年历史孕育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格言、警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是既生动又形象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

要注意分析、整理材料,善于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把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和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贵在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有关知识点。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过程。

要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力最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教师宜从这一实际出发,经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认识。

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富含深厚的民族情感特别是爱国主义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宜增强学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4)社会实践活动

收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组织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试题详情

1.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

第一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第二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试题详情

2.内容安排的依据

(l)学生面临的间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发展,但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借机蔓延。这两方面的思想都对中学生有所影响,如何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消除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就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

(2)课程标准依据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试题详情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最之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能力目标

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结合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的史料,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从历史、文学、军事、科技等方而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其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试题详情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设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1)资源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假如你是牧民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对外开放

我国的基本国策   保护环境

计划生育

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试题详情

1、我们共同的家园

[是否能砍这样的大树?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哪些?]

(1)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2)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试题详情

3、科教兴国

[列举靠科技兴业的实例,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在站在时代的高度,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该制药厂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

--不重视科技创新

(2)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试题详情

2、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如何看待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的两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正确。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为什么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发表演说]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如何看待打工女回乡重读小学事件]

③教育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2)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①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试题详情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什么力量是通信工具变得迅速便捷?]

--科学技术的力量

(1)科技发展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
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三次产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下半叶
代表
蒸汽机
工程技术
信息技术
影响
开创大机器工业时代,全面开创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业文明。
人类进入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现代化大生产普遍发展。
生产生活自动化、智能化,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

(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3)我国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整体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总之,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试题详情

2、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保护环境

[调查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1)  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

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

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2)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带给我们的警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保护环境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②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