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0018  240026  240032  240036  240042  240044  240048  240054  240056  240062  240068  240072  240074  240078  240084  240086  240092  240096  240098  240102  240104  240108  240110  240112  240113  240114  240116  240117  240118  240120  240122  240126  240128  240132  240134  240138  240144  240146  240152  240156  240158  240162  240168  240174  240176  240182  240186  240188  240194  240198  240204  240212  44709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继承权,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方法和继承人的资格。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合法继承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途径和继承人。

教学难点: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①收集社会上遗产继承的典型案例;②了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遗产继承权事例。

学生:查阅遗产继承方面的相关法律

●○板书设计

试题详情

2.遇到行政违法时可提起行政诉讼

试题详情

1.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极其重要

试题详情

3.刑法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试题详情

2.民法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武器

试题详情

1.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试题详情

3.财产所有权

●○综合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叙述:《拾钱捐献 失主索还》(附录)
设问:①你认为王某的话有没有道理?②拾来的钱能捐献吗?
小结:这涉及到财产的归属问题即财产所有权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 
 
 
 
展示交流
过渡:今天,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大幅度增加,我们家中的财产日益丰富。手机、电脑、数码摄相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家中的“新三件”。
学生展示社会财富调查结果。
设问:①你家近来新增加了哪些财产?
②这些财产给家庭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③谈谈社会上还有哪些财产,它们属于谁?
了解社会财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介绍家庭财产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财产归属问题。
 
 
分析判断
教师补充展示一些常见的财富,如:路边电话亭、学校内的运动设施、教室里的电视机……
设问:①你知道这些财产分别属于谁吗?②说说你的区分方法
小结:社会财富分别属于国家、集体和个人。
通过对常见的财富的分析,让学生对财富的归属问题有进一步认识,明确其所有权。
 
 
 
 
 
 
 
讨论探究
过渡:在这些社会财富中,哪些是属于我们个人合法所有的?请看下面几个事例:
①某农民在开垦荒山时无意中挖出两件国家二级文物,卖给文物走私贩子,得款三万余元。
②小云在放学途中捡拾到一个装有820元人民币的钱包,据为己有。
③万向集团某部门经理因工作出色年终获奖金10万元。
④某市副市长索要和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3720000元,美元21000元,将其作为家产。
学生分组讨论:①上述哪些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②说说看,属于你个人的财产有哪些?
在我国,施工中发现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捡拾到的他人的遗失物,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不属于个人所有。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才属于个人所有。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理”,使学生系统地、宏观地把握所学内容,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更加理性认识哪些属于个人的合法财产。学以致用,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理性魅力。树立正确的财产观。
 
 
 
 
 
理性分析
设问: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财产究竟拥有哪些权利呢?
出示材料,学生分组讨论:
①小王的父亲用合法收入买了一辆小汽车。
②小王的父亲用小汽车送小王上学。
③办好相关手续后,小王的父亲驾车搞运营。
④三年后,小王的父亲将这辆车卖掉。
设问:以上事例分别体现了对自己合法财产的什么权利?
小结: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通过不同类型的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参与的机会,在实际分析、讨论中得知对自己的合法财产拥有占有、收益、使用、处分等权利。
切身体验
请学生举出一件个人物品,说说他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件物品拥有哪些权利?
联系个人实际,加深对财产所有权的理解。
 
 
 
 
 
 
 
知识拓展
案例:张明的家长花3600元买了一架数码相机。三个月后,张父发现相机不见了,经再三追问,张明说他将相机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同学。张父找到那位同学及其家长,表示愿以1000元将相机赎回,但那位同学的家长认为:张明是14岁的中学生,不是小孩,说话是算数的,买卖已成交并写有字据,双方出于自愿,哪有反悔之理,不同意退回。
学生分析: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张明的卖出行为?
教师引导总结: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因此,14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出卖家里的高档照相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14岁的孩子的行为能力。因此,其与买方之间的买卖行为是无效的。我们在生活中决不能做案例中张明所做的事,虽然我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但是由于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家里的财产只有使用权,只有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才可以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
通过同龄人的故事,可使学生感同身受,明确未成年人对家庭财产的权利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典型的财产所有权被侵害的事例和最终的解决办法。

学生:收集学生中或家中财产被侵害的事例。

●○板书设计

试题详情

2.合法的个人财产

试题详情

1.财产属于谁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