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0362  240370  240376  240380  240386  240388  240392  240398  240400  240406  240412  240416  240418  240422  240428  240430  240436  240440  240442  240446  240448  240452  240454  240456  240457  240458  240460  240461  240462  240464  240466  240470  240472  240476  240478  240482  240488  240490  240496  240500  240502  240506  240512  240518  240520  240526  240530  240532  240538  240542  240548  240556  447090 

2.中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知识点讲述]

为什么要在文化建设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试题详情

2.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②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高昂的民族精神从来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继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一致,不畏艰难,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把现代换建设的美好蓝图变成生生的现实,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风采。

[突出重难点练习]

辨析题:我们中学生要注意培养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则可有可无。

试题详情

1.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

答: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试题详情

2.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知识点讲述]

试题详情

1.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

试题详情

2.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引言

课件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千百年来人们所企盼的小康社会的理想正在我们的眼前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我们是务实的一代,更是憧憬未来的一代,让我们和祖国一起,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

引言从“小康”一词的提出到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再变成可以看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春风,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巨大精神力量。应该明确的是,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与古代“小康”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长远目标中的一个环节,有其确定的内涵。这一“小康”目标正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引言这样立意,主要想引导学生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向往美好的生活、具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心愿,只有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美好的理想才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

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

这一框设两目,即“走近共同理想”、“同绘小康蓝图”。

第一目“走近共同理想”

课件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位中学生说:“机器人帮助我们完成家务活。”

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的母亲说:“人世间要是没有战争,过上太平日子该多好!”

一位年轻人说:“工作不那么累,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一个老人想:“人人都相互关爱,家家都幸福快乐,就是好社会。”

l          你能说说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吗?

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未来的向往并不完全一样。学生自己、家长、周围的人,他们对于未来有哪些想法?这些想法反映了他们各自什么样的追求?有哪些共同之处?这一角度出发,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引发学生思考自己、中华民族对未来的向往之情,从而引起下文。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共产主义理想一直是激励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巨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些淡漠,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崛起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认识有些模糊。这种思想也或多或少影响到青年学生。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不可能过多论及这些问题,但教材在第一个活动之后明确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人类社会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二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即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这三层意思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负担,教材不宜在正文中作过多引伸,但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和一个探究活动,以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这几句话。

课件105共产主义社会

五四运动之后,共产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组织、刊物等如雨后春笋,无数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确立了终身为之奋斗的坚定理想,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没有动摇过。这也是几代共产主义者一生追求的轨迹。在讲述这个相关链接的时候,请着力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可以结合井冈山的艰苦斗争、长征路上的生死考验、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等史实,激发学生的联想,升华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

现在一些人认为,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信念?历史是这样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历史的深处,一起感悟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遭受无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如何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如何救人民于水火?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都失败了。无数先烈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武器,探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过程。李大钊、陈潭秋等革命先烈就是这方面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同思考这些不能忘却的历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这一教学内容。

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是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我们有为实现最高理想的具体理想。如在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在中国统治。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或者说共同理想是什么呢?教材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

讲了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之后,讲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逻辑展开的必然了。为了明确地揭示出这一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引用了邓小平的一段话:“我们*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这一句话既有回应上文之意,也有开启下文之意。

接着,教材用比较多的文字具体说明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两者的内在关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理想,始终没有离开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在讲解时,请教师分清层次,多加引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这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既是远大的理想,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行动,共产主义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讲到这个地方,请回应到前面的内容,启发学生感悟这样一个道理: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进行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那个时候,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

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

第二目是第一目内容的逻辑展开。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现在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目前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这些就是第二目要具体解答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发生了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得见的变化。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教材从普通老百姓、国家建设所发生的变化等方面提供了一组真实的材料,设计了探究问题,以利于学生增强切身的感受、体验、思考,从而引出要讲的内容。在探究的基础上,教材作了概括性的总结:“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历史性跨越”这个词是很有分量的,为着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材进一步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请教师结合近代以来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加深体会。同时,请回应到引言中涉及的“小康”内容。

 现实生活告诉学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风气、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也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教材从这个方面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发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而引起下文。在探究的基础上,教材指出:“我国现阶段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课件106

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日本的2.5%,德国、新加坡的3.4%。

200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仅为36%,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5%。

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33%,而发达国家已达到60%以上。

在科技投入上,研究与开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

目前全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镇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贫困人口。

那么,在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之后,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这就是下文要讲的内容。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个部分质变的阶段。在本世纪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一全面发展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青春活力,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的丰富和发展,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可以预见,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社会主义制度新的伟大胜利。

美好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祖国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同绘感受祖国建设的美好蓝图,激励他们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和热血,是本目的落脚点,也是本目的价值目标所在。本目最后一段明确地说出了这层意思。在讲述这方面内容时,贵在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框“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第二框共设两目。

第一目“代代相传的精神”

课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你能归纳上述格言反映的共同主题吗?

你还能举出哪些反映这一主题的格言警句?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名言、警句、典故等出发,设计了一个活动,意在引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主题内容。但引出这一主题的落脚点在于激发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教材第一层意思开门见山地指出:“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可以看出,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话。

接着,教材从第一个活动加以引伸,得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这一结论。这一内容与第五课中的民族精神等内容是相关联的,请教师在教学中把这种内在的关联性揭示出来,以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同时,注意这里所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新的角度及其与艰苦奋斗精神内在联系的一面。几千年来,艰苦奋斗精神深深地渗透在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之中,是我们持家立国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教材指出:“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时,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加以引申,帮助学生进行感悟。

中国*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说,中国*自小到大、从革命到建设的全过程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过程。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加深这方面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崛起的艰难历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蕴含在中国*身上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了解社会主义,从而增强对祖国、对中国*、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教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展开。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运用的是高度概括的语言与生动的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意在请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强化探究、感悟的过程,加强情感体验,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结论。只有把探究活动做扎实,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想升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结合传统美德和中国*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讲艰苦奋斗的精神,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和作风。

课件107“艰苦奋斗精神”

课件

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邓小平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      ――胡锦涛

第二目“艰苦创业 与时俱进”

首先从两代铁人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角度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引起下文。

 教材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这一宏观的角度立意,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历史。”艰苦奋斗精神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又集中体现为艰苦创业的精神,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历史表明,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改造世界的工程也就越艰巨,就越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同在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一种精神动力也是一种崇高美德。

教材结合孟泰、焦裕禄艰苦奋斗的事迹,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引导学生对艰苦创业精神的理解,并引起下文。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请教师多多挖掘体现在孟泰、焦裕禄等人所展示出来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教材比较详细地说明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艰苦创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二是艰苦创业精神既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人们成就任何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三是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教材关于开拓创新这一点没有展开,但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对于中学生来说,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就是要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保持艰苦朴素的美德,展示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了突出这些,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我国已经基本实现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课件108

第一,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第二,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距离。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第四,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第五,贫困人口为数还不少。第六,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第七,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八,我国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总起来说,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课件109邓小平和胡锦涛的论述

试题详情

1.本课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试题详情

1.设计目的

理想、考试、选择、终身学习都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初三的学生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较明确的设想,但不知道实现自己的理想;感受到考试的压力,却不知道如何缓解;认识到理性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却又不知该从现在起做好哪些准备;初步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却不明确该怎样面对社会新的挑战。

主题探究活动“放飞我们的理想”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懂得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克服困难,付出努力的过程;学会慎重对待人生中的重要选择,经常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总结,以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课件103第九课框架结构图

课件104第九课对应课程标准

试题详情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放飞我们的理想”和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组成。

课件102第四单元结构图

试题详情

本册的教学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即重点探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这部分学习内容,意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无论是报效祖国还是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都要有真才实学。学习与人的才能、见识、理想、明天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只要学习就会有压力。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全书的落脚点,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全书按照个人--国家--个人这样的逻辑结构,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关怀的人文精神。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