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1034  241042  241048  241052  241058  241060  241064  241070  241072  241078  241084  241088  241090  241094  241100  241102  241108  241112  241114  241118  241120  241124  241126  241128  241129  241130  241132  241133  241134  241136  241138  241142  241144  241148  241150  241154  241160  241162  241168  241172  241174  241178  241184  241190  241192  241198  241202  241204  241210  241214  241220  241228  447090 

1.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

A.国家干部     B.全体公民      C.人民群众     D.中国共产党

试题详情

6.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目前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产业和行业分布需要调整,例如第三产业内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金融管理、房地产、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才比例偏低。学科或专业分布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类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以上,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仅占总数的18%。在从事研究与发展的专业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类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人才市场发展存在四大问题--

报告认为,虽然我国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已经展开,但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户籍制度的制约,严重阻碍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2.人事档案制度改革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符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3.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公务员、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不完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人才市场运行、供求、价格、竞争机制不健全,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4.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很多地方没有建立起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的执法检查制度,人才市场的就业歧视、职业安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1746万--

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才供求总体仍将存在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供给性短缺与需求性短缺并存的状况。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为1746万-26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缺口为20.6万人,第二产业为96万-246.9万人,第三产业为361万-672万人,新兴产业为32.7万-53.8万人。从结构上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强。

[备用资料]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美经济相差100年?

中科院2月18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认为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七个国家相差100年左右

“中国经济现代化在本世纪将进入世界前10名。”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昨天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披露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在2050年前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在2050至本世纪末,中国将全面实现综合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水平进入世界前10名。

■中国经济距世界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拉大

“上世纪后2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率,经济成就世界瞩目,但中国经济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课题组在报告中指出,虽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很高,但因其起点低,年增长量很小,与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中。数据显示,从1960年到2000年的40年间,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绝对差距扩大了12倍。在1960年,人均GDP相差2787美元、2000年相差33905美元。

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和科学比较后,课题组指出,2002年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距离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大。2002年中国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9位。2002年,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任务非常艰巨。”课题组认为,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1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十分显著。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在100年左右,与德国等7个国家在80年左右,与日本等6个国家在50年左右,与葡萄牙等5个国家在30年左右。

■中国地区经济现代化不平衡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中指出,中国地区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十分不平衡,“2005”的报告中也指出,地区经济现代化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报告以2002年的数据展开分析说,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排前10位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辽宁、福建、山东和黑龙江。如果京津沪港澳台不参加排名,2003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排名前10位的地区为:浙江、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湖北、重庆、吉林、福建和山东。

报告指出,2002年中国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为22分,排世界108个国家的第64位,处于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期。如果保持1990-2002年经典经济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不变,中国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大约需要28年。

■2050年前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提升经济质量

课题组指出,从现在到2050年前,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将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提升经济质量。“虽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经济质量的国际差距十分明显。”报告指出,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高收入国家的1/27。中国要达到2002年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率分别需要提高26倍、32倍和46倍,按照7%-8%的年增长率计算,分别需要49年、46年和50年的时间。

“由此可见,即使中国能保持过去20年的高速增长,要达到2002年的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提升中国经济质量的任务

仍然十分艰巨。”课题组表示,未来50年,中国经济战略需要完成两次转变:一是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进步型的转变,时间大致为2005年至2020年;二是从质量进步型向创新福利型的转变,时间大致为2021年至2050年。

■本世纪前50年我国经济现代化面临十大挑战

中国经济现代化将面临三大机遇和十大挑战。课题组在报告中指出,三大机遇分别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绿色经济和生物经济带来的新机遇;体验经济和文化经济带来的新机遇等。

这十大挑战分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从三元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农业现代化;资源和能源的持续供应;保持金融稳定;生态现代化,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地区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利益。

■课题组“描画”中国经济现代化路径图

课题组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中“描画”出2050年前中国经济现代化路径图。报告说,21世纪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国际水平要上三个台阶,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要前进六个阶段,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提高60位左右。

报告解释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在2020年左右从经济欠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初等发达国家;在2050年左右从经济初等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在2080年左右从经济中等发达国家升级为经济发达国家,在2100年前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前列。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在21世纪前50年提高30位左右,在21世纪后50年再提高30位左右。

■第一访谈

中美差距从何而来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昨天披露,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美国相差100年。记者昨天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

■记者:为什么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比美国要差100年,课题组计算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何传启:我们在进行国际间经济现代化的比较时主要用了三个数据:2001年中国人均GDP为3583美元,美国达到这一水平的年代为1892年,相差109年;2001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为50%,美国同比例的年份为1870年,相差131年;2001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美国同一比例的年份为1914年,相差87年。我们把三个数据的相差年份一平均,得出与美国的差距为109年。

■记者:您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方面要赶上美国需要多长的时间?

何传启:我们认为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美国2002年的人均GNP为35400美元,根据其4%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一年增长1416美元。而中国2002年的人均GNP为960元,按照8%的增速计算,每年增长仅为77美元左右。

我国发布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果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9月7日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绿色GDP还需要更为艰苦的工作。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3月启动这一项目。两年中,技术组对各地区和42个行业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进行了核算分析。

国家两局负责人共同介绍说,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2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基础数据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此次核算没有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核算仅算了其中的10项(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废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总的来说,这次核算的结果只是整个结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经核算出的10项损失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的问题。即便如此,损失也已经占到GDP的3.05%,数字非常惊人,说明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这次核算得出的结果虽不完整,但也足以令我们对现实全貌有所估计。这些数字再次证明了,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发展方式虽然起到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但在今天,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不能承受资源衰竭造成的风险;社会又进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矛盾多发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随后又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内的一次重大升华,是中国由传统工业化模式向新型工业化模式飞跃的一个重大契机。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必须有坚实的制度来支撑。如果我们不能够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就无法完成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既定目标。

据介绍,2006年7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该项目成果专家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该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项目提出的核算技术和方法体系基本科学合理,为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在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方面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客观地说,现阶段要搞清楚资源环境问题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多大的实质性损害,确实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可是这些问题涉及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想绕也绕不过去。试想,诸如污染损害、资源消耗、生态退化等一笔笔环境代价的账,要是不算清楚的话,某些人会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来推诿责任,进而心安理得地在“宁可呛死,不能饿死”等昏话的驱使下继续折腾,甚至干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行径,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发展是硬道理,不计代价硬发展则是坏道理。如何核算发展的代价,给人们一本明白账?国人逐渐耳熟的绿色GDP就是用减法算这个账。从理论上说,绿色GDP等于传统GDP减去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的“虚数”。何谓“虚数”?不妨从环境角度观察一下。传统GDP把自然资源当成自由财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逐渐稀缺性,也没有考虑如何解决资源的质量下降和耗竭性资源的枯竭等问题。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得越多,其GDP增长也就越快;同时,它不能反映环境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抗逆能力等指标的下降,反而将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收益也计入其中,甚至将环境污染算成经济的贡献。

[教材课文建议修改内容]

L6--P83“实践”栏目下的正文需要改造:

从1986年开始,我国先后开展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普法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的第五个普法教育五年计划,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新一轮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既要着眼于对过去20年普法教育丰富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又要根据今后五年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趋势,本着继承与提高、借鉴与创新的原则,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一般与重点、短期与长期、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积极探索普法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新时期普法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

L11--P138第二段(楷体字第一段):2003年神舟五号相关内容改作:

继神舟五号2003年10月圆满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又在2005年10月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我们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不仅引起华夏儿女的欢呼,也吸引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

L11--P142“交流”栏目下的楷体字资料:置换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6年9月发布的2006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显示,尽管50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在逐年提高,对全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但存在垄断特征,并且与世界500强的差距仍然很明显: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总额、收入总额、人均营业收入与人均利润指标分别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6.6%、9.32%、20.5%与16.7 %。

L12--P150第二段(楷体字资料)置换2003为2005年资料(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1月26日宣布):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2005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人均1700美元。

试题详情

5.未来非公有制单位将是接收人才的绝对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国有企业职工总数(包括公务员)和人才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持续下降。而与此同时,1994年-2003年,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分别增长了29倍和3.4倍,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3%和11%。未来,这一变化趋势将可能继续扩大。

试题详情

4.人才地域分布仍呈东强西弱态势。

试题详情

3.人才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分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偏低,就业人员的学历状况急需改善。第三产业集中了大批人才,而人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产业,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制造业大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试题详情

2.人才的素质逐步提高。

试题详情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文明、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则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以“礼”维系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

儒家宣扬复古思想,把不可考究的远古时代(如三皇五帝时代,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描述为理想的大同社会,把夏、商、周时的好年代(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代)描述为理想的“小康社会”。儒家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社会的发展应当是,首先恢复到夏、商、周时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回到远古时代的大同社会。儒家的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朝末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乱世”到“升平”再到“太平”不断更新、发展、进化的历史过程。其中,“升平者,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也”。孙中山先生也受到儒家社会理想影响,提出了“天下为公”思想,以及“三民主义”和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6月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里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路,说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条路,即: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试题详情

31、(1)上网查询、查阅报刊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坚持不懈、爱岗敬业、舍己为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恩图报,等等。

(3)学校可以召开主题校会、组织各班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征文活动、出专题黑板报等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