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讨论同一种商品在相同时间的价格是否一样。
教师: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发现(见活动“市场调查”)。
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规律。
总结
市场联系着生产和消费,是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因此市场是社会经济的调节器和晴雨表。
第二节 市场经济
导入:模拟经营活动
具体活动过程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
提示: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来模拟产品,如用纸剪成方、圆、三角代表不同的产品。设产品生产厂家和产品收购公司。
产品生产厂家根据市场的价格来生产商品。
产品收购公司根据市场产品的多少决定购买价格。每 5 分钟收购一次。下次收购前,收购公司要根据市场上商品的多寡重新制定一次价格,然后根据制定的价格收购产品。
每次卖出产品后,生产厂家计算公司的收益,并根据价格和收益决定生产规模,然后各公司继续生产。
整个活动要收购 3 次,共需要 15 分钟。
体验市场活动规律,体验价值规律的作用。
教学环节一:引入了市场机制
2.学生讨论西红柿价格变动的原因。
教师:商品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一斤西红柿的价格受买主人数多少的影响,买的人多时,西红柿不够卖,价格就涨上去了;价格涨到一定金额,买的人就越来越少,有较多西红柿卖不去,价格就降下来,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等到市场上西红柿少了,价格贵了,生产者又会扩大生产规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是生产的调节器。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供不应求 -- 价格上升 -- 生产者利益增加 -- 扩大生产 -- 供应增加 -- 供过于求 -- 价格下降 -- 生产者利益降低 -- 缩小生产 -- 供不应求
1.教师:经常去市场购物,我们会发现,商品的价格很有学问。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
小明最喜欢吃西红柿,他经常同妈妈一起去买西红柿。去的次数多了,他悄悄记下了每次买的价格,结果发现每次的价格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列举一个价格表,体现西红柿价格的变动)
2.教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市场。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哪些市场呢?我们来比较一下不同类型的市场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市场类型 特点
超级市场
购物中心
农贸市场
早市
劳动力市场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能够相互启发,不断丰富知识。如果学生受生活条件限制而对市场种类不甚了解,教师也要准备一些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也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发现市场”开展活动)
教师:了解了生活中的市场,我们知道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要,不同类型的市场应运而生。
了解市场的类型和市场的特点。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了解价值规律。
教学环节四:价值规律
1.呈现原始社会产品交换的过程(漫画《原始人的交换》)。
教师:让我们看看原始人是怎样进行交换的,看看我们现在的交换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可以用公式来表现(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不同之处)。
教师:由此看来,货币在商品交往的过程中起着中间商品的作用。最初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人们常用的东西做中间商品,后来发展为贝壳、金、银等大家认为是贵重的东西。我们今天使用的纸币就更加方便了,因此,市场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
让学生懂得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学环节三:市场的不同类型
2.呈现原始社会人们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以及社会发展后的专业手工作坊,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
教师:当人们有了多余的产品,才有交换的可能。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了社会分工,这是产品交换的基础。有了分工才有了交换的需要。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
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的起因,即商品交换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学环节二:货币产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1.教师:这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地方--市场。所谓市场就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我要提个问题,市场是怎么产生的,是谁想起来要建立这样的市场进行商品买卖,让人们的生活如此方便?是否有人类生产就有市场?(学生思考并回答)
4.教学建议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生活经验及社会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应主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适当揭露社会生活中的负面或消极现象,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负面的和消极的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来认识其错误所在,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应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要将教科所书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
第十二课 走进市场
第一节 市场扫描
导入:
播放音像资料: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宽敞的大型的购物中心、货价整齐的超市等。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呈现一些反映市场繁荣的照片。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环节一:市场起源
3.学生情况分析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学生关注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各种消费活动,但是对于一些经济现象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
市场经济的规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等都是学生不了解的内容,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的未来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每个人必然要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要求,教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形成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还是很不熟悉,所以教学时要注重材料,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案例。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准则,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的美德。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浮,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究信用。诚实,即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诚实与守信二者有密 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铲除坑蒙拐骗的恶劣行为,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基本思想,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市场经营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符合学生理解力的材料和组织丰富的活动,体验、感受学习市场和市场经济,认识和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公平意识、诚信意识,通过对国有经济和国家知名品牌的了解来增加民族自豪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