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1048  241056  241062  241066  241072  241074  241078  241084  241086  241092  241098  241102  241104  241108  241114  241116  241122  241126  241128  241132  241134  241138  241140  241142  241143  241144  241146  241147  241148  241150  241152  241156  241158  241162  241164  241168  241174  241176  241182  241186  241188  241192  241198  241204  241206  241212  241216  241218  241224  241228  241234  241242  447090 

3.学生讨论同一种商品在相同时间的价格是否一样。

教师: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发现(见活动“市场调查”)。

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规律。

总结

市场联系着生产和消费,是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因此市场是社会经济的调节器和晴雨表。

第二节  市场经济

导入:模拟经营活动

具体活动过程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

提示: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来模拟产品,如用纸剪成方、圆、三角代表不同的产品。设产品生产厂家和产品收购公司。

产品生产厂家根据市场的价格来生产商品。

产品收购公司根据市场产品的多少决定购买价格。每 5 分钟收购一次。下次收购前,收购公司要根据市场上商品的多寡重新制定一次价格,然后根据制定的价格收购产品。

每次卖出产品后,生产厂家计算公司的收益,并根据价格和收益决定生产规模,然后各公司继续生产。

整个活动要收购 3 次,共需要 15 分钟。

体验市场活动规律,体验价值规律的作用。

教学环节一:引入了市场机制

试题详情

2.学生讨论西红柿价格变动的原因。

教师:商品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一斤西红柿的价格受买主人数多少的影响,买的人多时,西红柿不够卖,价格就涨上去了;价格涨到一定金额,买的人就越来越少,有较多西红柿卖不去,价格就降下来,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等到市场上西红柿少了,价格贵了,生产者又会扩大生产规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是生产的调节器。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供不应求 -- 价格上升 -- 生产者利益增加 -- 扩大生产 -- 供应增加 -- 供过于求 -- 价格下降 -- 生产者利益降低 -- 缩小生产 -- 供不应求

试题详情

1.教师:经常去市场购物,我们会发现,商品的价格很有学问。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

小明最喜欢吃西红柿,他经常同妈妈一起去买西红柿。去的次数多了,他悄悄记下了每次买的价格,结果发现每次的价格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列举一个价格表,体现西红柿价格的变动)

试题详情

2.教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市场。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哪些市场呢?我们来比较一下不同类型的市场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市场类型 特点

超级市场

购物中心

农贸市场

早市

劳动力市场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能够相互启发,不断丰富知识。如果学生受生活条件限制而对市场种类不甚了解,教师也要准备一些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也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发现市场”开展活动)

教师:了解了生活中的市场,我们知道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要,不同类型的市场应运而生。

了解市场的类型和市场的特点。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了解价值规律。

教学环节四:价值规律

试题详情

1.呈现原始社会产品交换的过程(漫画《原始人的交换》)。

教师:让我们看看原始人是怎样进行交换的,看看我们现在的交换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可以用公式来表现(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不同之处)。

教师:由此看来,货币在商品交往的过程中起着中间商品的作用。最初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人们常用的东西做中间商品,后来发展为贝壳、金、银等大家认为是贵重的东西。我们今天使用的纸币就更加方便了,因此,市场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

让学生懂得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学环节三:市场的不同类型

试题详情

2.呈现原始社会人们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以及社会发展后的专业手工作坊,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

教师:当人们有了多余的产品,才有交换的可能。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了社会分工,这是产品交换的基础。有了分工才有了交换的需要。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

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的起因,即商品交换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学环节二:货币产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试题详情

1.教师:这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地方--市场。所谓市场就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我要提个问题,市场是怎么产生的,是谁想起来要建立这样的市场进行商品买卖,让人们的生活如此方便?是否有人类生产就有市场?(学生思考并回答)

试题详情

4.教学建议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生活经验及社会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应主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适当揭露社会生活中的负面或消极现象,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负面的和消极的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来认识其错误所在,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应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要将教科所书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

第十二课  走进市场

第一节  市场扫描

导入:

播放音像资料: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宽敞的大型的购物中心、货价整齐的超市等。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呈现一些反映市场繁荣的照片。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环节一:市场起源

试题详情

3.学生情况分析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学生关注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各种消费活动,但是对于一些经济现象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

市场经济的规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等都是学生不了解的内容,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的未来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每个人必然要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要求,教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形成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还是很不熟悉,所以教学时要注重材料,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案例。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准则,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的美德。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浮,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究信用。诚实,即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诚实与守信二者有密 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铲除坑蒙拐骗的恶劣行为,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试题详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基本思想,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市场经营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符合学生理解力的材料和组织丰富的活动,体验、感受学习市场和市场经济,认识和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公平意识、诚信意识,通过对国有经济和国家知名品牌的了解来增加民族自豪感。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