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准备:(1)生长健壮的紫背天葵、插器、基质、剪刀及标牌等;
(2)有关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录像资料以及植物的组织培养资料;
(3)投影片。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做“扦插材料的处理”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尝试植物的扦插。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组织、引导过程。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2.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能力。
1.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能力目标
1.根据无性生殖的一些知识,了解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8.树木也有“胎生”的吗
人类和哺乳动物是胎生的,难道植物也有胎生的吗?是的,红树植物就是一种“胎生树。”
红树植物的繁殖方式是植物中所罕见的,即许多类有胎生现象。这种胎生现象就是果实成熟后,仍然留在母树上,种子在母树上的果实内发芽,等幼苗长成熟之后才落下。其胚轴长,露出果实之外,下端粗,末端尖锐,落下时能够垂直地插入松软的沙滩淤泥,不几天即可生根固定于土壤中。即使不能及时插入淤泥,被海水冲走,由于胚轴有很多气道,体内含单宁很多,比重比海水小,在海里漂浮2-3个月而不死。一旦碰到淤泥,即使是水平位置,由于根部能迅速萌芽,能使苗直立起来,安然定居,这种胚轴伸出果实之外,悬挂在树上的现象,叫做显胎生,如红树、红茄苳,木榄、秋茄等。还有一种隐胎生,就是种子萌发后,似留在果皮内,当果实掸落时,果皮吸水胀破后,幼苗才伸出果皮,插入泥土。如桐花树。
红树的胎生现象也是抗盐锻炼的一种适应。因此有人推理“红树植物是从陆生植物移居来海滩生长的海生植物”。从系统发育上来说,种子里的含盐量相对较低。因此种子必须在母树上发芽,不断从母体上获得盐分,当积累到与海水的盐分相适应时掸落,这样才能适应高盐度的环境而得以滋生和发展。
红树植物的结构也异常奇特。它的根多种多样,形状奇怪。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因土壤淤泥致密而缺氧,土壤盐度和海水盐度相当高而出现生理性干旱。所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漫长的系统发育中,形态和结构的进化逐渐与环境相适应。这时特殊形态和结构在抗御不利环境、增强自身生存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两广、福建、海南岛和台湾沿海的辽阔海滩上,断断续续分布着一片片依赖潮汐来实现其生长、发育、繁育和传播的植物群落。它们不怕海水侵蚀。涨潮时,有的全被海水淹没,有的仅露出树冠,宛如海上绿岛;退潮时,显出常绿乔灌木林的景观。极目远眺,一片翠绿,秋水长天,构成一幅奇特而美丽的图画,这便是人们说的特殊森林--红树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7.一种特殊的无性生殖--克隆
1997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维尔莫特(J. Wilmut)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小母羊,取名为多莉。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什么是克隆呢?克隆是希腊文“klon”一词的音译,原意是用离体的小树枝来繁殖植物。现在,克隆是指无性繁殖系。具体地说,是指从一个共同的祖先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产生出来的一群遗传特性相同的DNA分子、细胞或个体。如果克隆当作动词用,就表示整个无性繁殖的过程。
多利羊的培育过程大致是:将一只母羊(A羊)卵细胞的细胞核取出。然后,将在一定培养基上培养几天后的另一只母羊(B羊)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到上述无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并进行电激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物质的卵细胞。融合后的卵细胞开始卵裂,形成早期的胚胎。然后,把这个胚胎移植到第三只母羊(C羊)的子宫内,让它继续发育。经过140多天的怀孕期,C羊就产下了小母羊多利。这只小母羊的遗传性状与B羊完全相同,简直就是B羊的复制品!
在这以前,我国生物学家曾用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但是,多利羊在技术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供核细胞是体细胞。这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有全能性。克隆技术在繁殖优良性状的家畜,治疗人类遗传病、抢救濒危动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1)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哺乳动物为例)
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睾丸里有许多极度弯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里含有大量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里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以后,睾丸里的一部分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略微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列在一起,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着。
分裂期开始不久,初级精母细胞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原来分散存在的染色体进行配对。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就叫联会。这时,由于每一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相互交换一部分染色体,这在遗传学上有重要意义。
随后,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附着在纺锤丝上。不久,在纺锤丝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成为新的两组染色体。这样,细胞的每个极只得到了各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在两组染色体到达细胞的两极的同时,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也就是说,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这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子细胞中去,使得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得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总数的一半。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紧接着开始第二次分裂。这时候,在次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也分离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并且随着两个细胞的分裂,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这样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精细胞再经过一些复杂的形态变化,形成精子。精子呈蝌蚪状,头部含细胞核,尾很长,能够摆动。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卵巢位于腹腔内,内部有许多发育不同的卵泡,位于卵泡中央的一个细胞就是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首先是卵原细胞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形成卵细胞。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细胞和一个小的细胞。大的细胞叫做次级卵母细胞,小的细胞叫做极体。接着,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与此同时,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极体也分裂成为两个极体。这样,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就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卵细胞和极体中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不久,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了。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