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是
A.向阳干燥 B.背阴干燥 C.背阴潮湿 D.淡水或海水
答案:C
师:多媒体展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你能发现什么?
生:观察、讨论后回答:为什么两类植物都是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呢?
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并给予适当的启发、指导:
铁线蕨的茎长在哪里?
取一片小叶,对光观察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
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
生: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及讨论交流,得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部分,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
师:蕨类植物的根里也有输导组织,具有吸收的功能:另外,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生:蕨类植物是怎样繁殖的呢?
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发给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单细胞藻类是进行繁殖。多细胞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
师:展示多媒体(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关系的图片,以及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让学生总结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师:现在的蕨类植物还会形成大片的森林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气候条件与2亿年前相比,要寒冷干旱得多。经过漫长的进化,有了一类更加适应陆上生活的植物,就是种子植物。它们已成为陆上植物的主宰。
[巩固练习]
1.没有茎叶分化,植物体只有扁平叶状体的苔藓植物是
A.葫芦藓 B.地钱 C.墙藓 D.满江红
答案:B
师: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生:在潮湿的地方。
生:在墙根下,在水池旁。
师:对。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请大家课后采集葫芦藓,并认真的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藻类植物,并且知道了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苔藓植物的结构。请同学们拿出你们采集到的葫芦藓。如果没有采集到请同学们到老师这来领取材料和用具。
[讲授新课]
师: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教师以媒体出示探究提示:“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测量?葫芦藓的茎、叶、假根有何特点?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除此之外,你还想探究些什么?请自行设计。”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及时提出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测量时如果发现有葫芦藓结构并有长柄的植株,不要把这种结构及长柄测量在内;注意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观察假根的形态等。各组同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并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人人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师: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师:“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的意境啊。春天来了。江水和湖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春天气温升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上述的现象?
生:我家的鱼缸如果长时间不换水就会长出绿色的毛茸茸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藻类吗?
师:对。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平常观察的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些藻类?
生:海带、紫菜。
生:褐藻,还有营养的螺旋藻。
师:非常好!藻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生:生活在水中。
师: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关于藻类植物大家还想知道点什么?
生: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生: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
生: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仔细观察。并寻找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课前准备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生:观察、讨论后回答: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师:非常正确。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专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师: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那么,藻类越多越好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赤潮、水华现象就是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染。
师:是的,由于单细胞藻类的生长周期较短,藻类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死亡。就会造成遗体在水中堆积。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华。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同学们可以课后收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通过查阅、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关注青岛地区这三大植物类群的生存状况,强化与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进环保意识,并尝试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请设计一种比较方式,比较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你是否能从中领略到植物进化所遵循的规律呢?将你的设计及想法与同学交流。
播放有关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通过观看、回顾,使学生对这三类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生活环境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CAI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学生观察、讨论后达成共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紧接着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两类植物生活环境相似而形态差别很大呢?藏类植物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先让每个小组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启发、指导:“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地下部分有什么特点?取一片小叶,对光看一下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及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对于学生难以观察和理解的问题,教师予以适当的补充拓宽:蕨类植物的根里也有输导组织,具有吸收的功能:另外,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使学生在明确了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的基础上理解了植株比苔鲜植物高大的原因,同时也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教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分发给学生,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为下节讲“种子植物”打下基础。
CAI课件展示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蕨类植物有什么经济意义呢?现在的藏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学生经观察、讨论后发表看法,并将课前查阅、搜集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推理、资料分析、表达交流的能力。
“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教师用媒体展示资料“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更好地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了铺垫。
接着,教师为每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提供新鲜的盆栽葫芦藓及其他实验用具,“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教师以媒体出示探究提示:“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测量?葫芦藓的茎、叶、假根有何特点?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除此之外,你还想探究些什么?请自行设计。”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及时提出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测量时如果发现有葫芦藓结构并有长柄的植株,不要把这种结构及长柄测量在内;注意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观察假根的形态等。各组同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并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人人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CAI课件展示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生态图片,“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见到画面中的景象?成片生长的苔藓植物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如果在这样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既进一步了解了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如: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等),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关于藻类植物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将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归类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等等,此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空间,又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的形态特点等问题的欲望。
紧接着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学生课前采集的新鲜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们概括出: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教师通过媒体展示资料“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兴趣。教师提供有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及与人类关系的部分图片,为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创设了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藻类植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是绿色的吗?为什么?”“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等问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布置下去,旨在初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