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1554  241562  241568  241572  241578  241580  241584  241590  241592  241598  241604  241608  241610  241614  241620  241622  241628  241632  241634  241638  241640  241644  241646  241648  241649  241650  241652  241653  241654  241656  241658  241662  241664  241668  241670  241674  241680  241682  241688  241692  241694  241698  241704  241710  241712  241718  241722  241724  241730  241734  241740  241748  447090 

7.鲸 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由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在外形和内部结构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它们的体形像鱼;身体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头部、躯干和尾部,颈部不明显;全身不被毛,仅在吻部有些刚毛;皮下有很厚的脂肪层,用来保持体温和减轻体重;前肢成鱼鳍状,后肢完全退化,有水平状的尾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鲸虽然外形似鱼,但是它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如肺呼吸、心脏分四室、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在雌体生殖孔的两侧有一对乳头,为皮囊所遮蔽。每一个乳腺都被一块压缩肌肉所包围,当肌肉收缩时,乳汁便有力地喷入幼鲸的口中。

鲸属于世界海洋性动物,许多国家都有专业捕鲸队,进行大规模的捕鲸活动,每年仅热带太平洋东部至少有85 000头以上的鲸被捕杀。国际捕鲸委员会正负起保护鲸类资源的责任,制定有关捕鲸的限额。目前,加里福尼亚的灰鲸、蓝鲸、座头鲸、格陵兰真鲸等已得到全面保护,许多资源保护论者提出了暂停捕鲸活动的要求,以使鲸类免遭灭绝。

试题详情

6.蝙蝠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适应飞行生活中的一类,因前肢变为翼,故又称之为翼手类。这类动物绝大多数是食虫的。蝙蝠之所以能在漆黑的夜空高速迂回飞行,并能准确地猎到飞虫,是因为在它体内有收发超声波的结构。据研究发现,蝙蝠在飞行中能从喉内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在空中遇到障碍或昆虫时,能反射回来,然后传入听觉器官,再经大脑皮层分析,能迅速判别目的物。因此,蝙蝠在黑暗中飞行,也能避过障碍物或捕食昆虫。蝙蝠捕食昆虫的数量非常可观。有人从饱食后的蝙蝠胃中,取出了相当于它自身重量三分之一的昆虫。它主要捕食金龟子、蛾类等农林害虫和蚊、蚋、蝇等吸血传病的害虫。据资料记载:一只蝙蝠一夜能消灭蚊3370余只。不少国家在开展生物防治中,对蝙蝠的保护和利用都很重视。一些国家特地建造“蝙蝠塔”,招引数以万计的蝙蝠入内栖居、繁殖。入夜,塔内蝙蝠成群出动,飞向夜空,围歼各种害虫,这对保障农林生产和人畜健康起了很大作用。

试题详情

5.偶蹄目 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具偶蹄。尾短。上门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除澳洲外,遍布各地,代表种类有:

(1)猪科 猪型,吻部延伸,在鼻孔处呈盘状,内有软骨垫支付,毛鬃状。尾细而且末端具鬃毛,足具4趾(指),侧指(趾)较小。具门牙、犬牙在雄兽外突或獠牙,臼齿具丘状突突(丘齿型)。齿式。杂食,胃简单,繁殖力强。我国常见有野猪,为农作区害兽。野猪为家猪的原祖。

(2)河马科 中、大型兽类。体驱粗壮,具有大而圆的吻部,眼凸出,位于背方,耳小。体毛稀缺。腿短,具4趾(指)。门牙与犬牙呈獠牙状。齿状。仅分布于非洲。河马为本科代表。营半水栖生活。

(3)驼科 头小、颈长,上唇延伸并有唇裂。足具2趾。趾裂宽大,具有厚弹力垫,负重时二趾分开,适于在沙漠中行走。体毛软而纤细(驼绒为优质保暖材料)。胃复杂,分为三室。齿式。双峰驼为本科代表。双峰驼在我国自古已被驯化役用。现今野生种类极为稀缺,栖息于中亚荒漠地区。为重点保护对象。

(4)鹿科 鹿科兽类。具4趾,中间一对较大。常具眶下腺及足腺。多数雄兽具有分叉的鹿角,鹿角的分叉结构为分类依据。上颌无门牙,臼齿齿面具新月状脊棱(月齿型),齿式为。鹿类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兽类,除供肉用和毛皮加工外,鹿茸、麝香等均为名贵药材。我国产鹿15种,代表种类有梅花鹿、马鹿、麋鹿(四不象)和麝等,均为禁猎的珍贵动物。梅花鹿和马鹿为鹿茸的主要来源。野生种类非常稀少,必须严加保护。麝不具角,雄麝具獠牙,腹部有麝香腺分泌麝香。麋鹿是我国特产珍奇兽类,约在1900年灭绝。1866年帝国主义分子从我国盗运出的麋鹿,在国外养殖繁育。解放后,我国政府从国外运回并养殖成功。这一原产我国的珍贵动物,具有在保护区放养的广阔前景。

(5)长颈鹿科 具长颈、长腿。头顶具有2~3个不分叉并包有毛皮的角,终生不脱落。脚具二蹄。齿式为。限产于非洲。代表种类为长颈鹿,栖于森林草原地区,以树叶及嫩枝为主食。

(6)牛科 偶蹄。绝大多数雄兽具一对洞角(少数具二对)。齿式为。代表种类有野牛、黄牛、羚牛及盘羊等。其中野牛、羚牛及盘羊均为我国禁猎动物。

牛科种类中不少已被驯化成家畜,例如黄牛、水牛、耗牛、山羊、绵羊等。为肉食、毛皮及役用重要畜类。

试题详情

4.奇蹄目(Perissodactyla) 草原奔跑兽类。主要以第三趾(指)负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有利于奔跑。门牙适于切草,犬牙退化,臼齿咀嚼面上有复杂的棱脊,胃简单。齿式为。本目代表种类有:

(1)马科 马型兽类。仅第三趾(指)发达承重,其余各趾均退化。颈背中线具一列鬃毛。腿细而长,尾毛极长。门牙凿状,臼齿齿冠高、咀嚼面复杂。齿式为。野马和野驴为本科代表。野马现存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野驴在我国西北各省普遍分布,但数量不多,应严加保护。

(2)犀牛科 体粗壮。前后足各具三个负重的趾。头顶是1~2个单角,系由毛特化所构成,与牛角、鹿角不同。皮厚多裸露。腿短。齿式为。亚洲犀牛为本科代表。栖于热带沼泽地,具独角。犀角为珍贵药材及饰物。

试题详情

3.蛇亚门(Serpentes或Ophidia) 从小到极大(0.1~11 m)的穴居及攀缘爬行动物。附肢退化,不具肩带及胸骨。左右下颌骨在前端以弹性韧带相联结。眼睑不可动。外耳孔消失。舌伸缩性强、末端分叉。除南极洲以外,广布于全球。共有13个科。代表种类有:

(1)蟒科(Boidae) 地栖或树栖性种类,体型为蛇类中最大者(从30 cm~11 m),是蛇类中的较低等类群。体被小型鳞片,腰带退化,尚具有退化的股骨痕迹。在泄殖腔两侧有一对角质的爪状物,即退化的后肢残迹。有成对肺。卵生或卵胎生。卵生种类中有的具有孵卵(现象)行为,母蟒借肌肉节律性收缩能升高体温,有助于卵的孵化。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某些地区。

本科种类不具毒牙,主要借将捕获物缠绕杀死,这种习性与众不同。它们主要以热血动物为食。大多数种类发展了与这种食性相适应的热能感受器--唇窝(labral pit)。

我国南方的蟒蛇为本科的典型代表。

(2)游蛇科(Colubridae) 陆栖、树栖或水栖。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上下颌均具齿。上颌骨水平着生并构成上颌大部分。无沟牙(aglyphous)或后沟牙(opisthoglyphous)。卵生或卵胎生,本科种类繁多(蛇类的9/10属此),分布全球。我国常见种类有火赤链(Dinodonrufozonatum)、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和水游蛇(Natrix annularis)。

(3)眼镜蛇科 陆栖或树栖。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上下颌均具齿。上颌骨一般较短。前沟牙(proteroglyphous)。尾不侧扁(与海蛇科主要区别)。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本科为著名的有毒蛇类之一,我国常见种类有眼镜蛇(Najanaja)、金环蛇(Bumgarusfasciatus)和银环蛇(Bumgarus multicinctus)。均为剧毒蛇类,主要分布于华南一带。

(4)蝰科(Viperidae) 陆栖、树栖或水栖。上颌骨短而且可以活动,张口时借头骨上一系列可以动骨骼推动,能将上颌骨及毒牙竖直。上颌具有管状毒牙,或环管牙(solenoglyphous)。体粗壮,尾短。主要以热血动物为食,一般采用伏击方式毒杀后吞食。

本科分为蝰亚科和腹亚科。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蝮亚科的眼与鼻孔之间具有颊窝,蝰亚科则无。在地理分布方面,蝮亚科的主要分布美洲无蝰亚科种类,蝰亚科的分布中心(非洲)不具蝮亚科种类。

蝰科主要分布于欧、亚、非和美洲等地。我国的代表种类大多在长江以南分布,如蝮蛇、五步蛇(尖吻蛇)、烙铁头(龟壳花蛇)和竹叶青。其中除蝮蛇在我国分布普遍外,均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试题详情

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因而也是动物界中最进步类群。

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其各自所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得千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头鳃裂。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即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有了这几个特点,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有最亲近的关系就明白无疑了。但脊椎动物毕竟不是原索动物,它比原索动物高等。

试题详情

1.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它的形态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差异虽然很大,但是作为同一门的动物,它们的共性也明显。整个脊索动物门,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这是位于背部的一条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细胞内富有液泡。胞液充满时,整条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所以能起着骨骼的基本作用。脊索外面围着一层或两层结缔组织膜状物,称为脊索鞘(notochordal sheach)。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索仅见于幼体。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即由分节的脊柱(Vertebral column)取代了。

(2)背神经管(即管状背神经索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低等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侧有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就是咽鳃裂。咽鳃裂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中只见于某些幼体(如蝌蚪)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

脊索动物除了具备以上三大主要特征外,还有一个次要特征。例如: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后方,构成脊索动物所特有的肛后尾(post?and tail);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endoskeleton)而不是像非脊索动物那样的死物质外骨骼(exoskeleton)。

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也常见于某些高等的非脊索动物门,例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特征正说明脊索动物是由非脊索动物进化而来。

脊索动物门分类:

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成体包围在被囊中。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终生保留。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试题详情

3.查找桃树的拉丁文写法。

●备课资料

有关种以下的分类,过去多以单位概念出发,有所谓变种(variety)、品种(sort)等。现今从种群的概念出发,则多以亚种作为种下分类阶元,也是种内惟一在命名法上被承认的阶元。亚种主要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种内任何其他种群有别。

试题详情

2.给桃树挂牌,写清分类单位。

试题详情

1.去公园里,仔细收集不同植物标牌上的资料,记下植物的名称和分类单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