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1596  241604  241610  241614  241620  241622  241626  241632  241634  241640  241646  241650  241652  241656  241662  241664  241670  241674  241676  241680  241682  241686  241688  241690  241691  241692  241694  241695  241696  241698  241700  241704  241706  241710  241712  241716  241722  241724  241730  241734  241736  241740  241746  241752  241754  241760  241764  241766  241772  241776  241782  241790  447090 

3.列表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不同点
 
 
相同点
 

试题详情

2.自然界中的植物可以分为哪几大类群?请补充完善下表。

试题详情

1.下列关于孢子和种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孢子就是一个细胞;

B.苔藓植物能产生孢子;

C.一粒种子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

D.蕨类植物也可以产生种子。答(  )

试题详情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环境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探究、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生命领域,没有孩子们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孩子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呢?

试题详情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家里养花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对第一中学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调查、感受和建议等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注重捕捉在互动质疑中生成的问题、观点和方法――草丛和灌丛中午的湿度为什么大于早晚的湿度、有误差时怎么办、实验变量的设计、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同一风力下的两种环境等等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合理化的建议等,更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成旋涡的风沙校园”,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学习的责任和已形成的环境意识,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道德价值观。

试题详情

 “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根据四个小组测量的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小组:测量时间早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草地次之;

 第二小组:测量时间中午,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草地次之;

 第三小组:测量时间晚上,裸地、草地、灌丛――灌丛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草地次之。

 “如果在同一个地方测量,不同的时间,它的湿度、温度是不是一样呢?”教师问。

 “也不一样,早上湿度最大,温度最低,中午湿度最小,温度最高。湿度最大的地方是早上的灌木丛。”第四小组的同学说,并把测量结果的坐标曲线图呈现在投影仪上。

 “回答很好,最终的测量结果与你们当初的假设一样吗?”

 各组学生回答。

 “通过探究实验我们知道,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对环境都有降低温度和增大湿度的作用,绿色植物调节气候的作用与其蒸腾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提倡植树造林和绿化大地,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

 “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准确吗,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

 (可能会受测量的场所、气候因素、测量方法、人为因素等影响。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加以肯定、表扬。)

 “同学们这次合作得非常好,而且还能对你们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你们不但亲身验证了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片,然后思考    下列问题:

 A.“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在投入巨资开发西部时要强调“退耕还林和还草?”

 “蚯蚓没有眼睛,善于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学生回答。

 “很好,通过蚯蚓沃土,我们看到生物确实能影响环境。那么,在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和还草、沙漠植树又是为什么呢?”

 “我国的西部现在沙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学生回答。

 “对,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生物改善环境的例子很多,谁还能举出一些?”

 学生回答(略)。

 “大家谈得非常好,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

 本节教学内容: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教学反思]

 成功方面:通过电教手段对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能认识到生物能适应环境,但同时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巩固了探究实验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影响环境的认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通过课下指导学生对观测数据的处理、坐标曲线图的画法,使学生了解掌握了一门知识。

 不足方面:课下指导不足,部分学生对复杂数据的处理,如何设计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感到困难,导致上课展示学生记录结果时出现问题。

 另外,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前,教师一定把一些注意事项讲清楚,做好小组分工,培训小组长正确使用干湿计等。

[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教学目标上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了学生在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内省和内化的。

教师能根据生物学科新的课程体系(人与生物圈)准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注重了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最可贵的是,教师能根据新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试题详情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环境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探究、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了生命领域,没有孩子们亲自去嫩江公园、第一中学等地的探究,没有开发与孩子们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又怎么能拨动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感受探究与创造的快乐呢?

试题详情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家里养花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对第一中学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调查、感受和建议等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注重捕捉在互动质疑中生成的问题、观点和方法――草丛和灌丛中午的湿度为什么大于早晚的湿度、有误差时怎么办、实验变量的设计、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同一风力下的两种环境等等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合理化的建议等,更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成旋涡的风沙校园”,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学习的责任和已形成的环境意识,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道德价值观。

试题详情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与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生1: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生2:我们组认为实验设计时应注意的是,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而且要设置对照实验。

 生3:我们同意前两组同学的观点,下面我谈谈我们的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实验中锻炼了能力,同时体会到了合作探究的乐趣。

 师:同学们谈得都非常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对神秘的生命世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学们继续探究食品种类不同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的课外探究课题。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与新教材的运用,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实验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只重探究的结果。所以,课前学生自愿分组,自主选择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汇报展示探究成果,同时其他组同学倾听、互相交流,探讨更加完善、创新的实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少发言,多参与,少讲解,多指导,多观看,多与学生合作。所以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快,学生乐意上这样的探究实验课。

 同时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学生自愿分组时,老师不过多参与意见,但注意做好将能力稍差,又不爱动手,不爱表现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的协调工作,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养自信,增强能力。

 由于班额大,课堂上真正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确实是件难事,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设计不周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新教材中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探究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其特殊的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考虑全局、审时度势和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高老师在课的引入时就注意了全局性,演示实验使学生悟出环境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引入主题。由于课前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愿分组,主动设计并实施实验,所以学生很轻松就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步骤。学生的汇报体现出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也给了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机会。学生真实地记录了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现象、数据,学生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大胆地猜测分析,敢于面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高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及时适度地具体指导,对于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准确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骤,达到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疑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高老师在教学中的处理使我们看到,她早已认识到,一个问题、一次挑战、尝试新事物的一个愿望,都是推动学生优化设计活动方案的动力。“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长毛发霉,那么我们大家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食品的种类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她用这些话语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探究实验也许不会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弃,不断地探究下去,不断积累知识,到那时我们就会成才。看似简单的教学无处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议:由于班额大,不可能每一组(每一位学生)都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或疑问记录在成长笔记(档案袋)中,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和改进教学。

试题详情

2.进行实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