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对鸟翅与昆虫翅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通过捕捉和搜集各类昆虫,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制作简单的干制标本。
3.通过对两栖动物青蛙的体验,使学生能总结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2.通过对蝗虫等节肢动物的观察,使学生能总结概述昆虫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啄木鸟
啄木鸟是形目、啄木鸟科各种类的通称,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属树栖鸟类。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喙都强直尖锐,可用以凿开树皮。舌细长,尖端生有短钩,可伸出喙外,探入树干洞穴中,钩取昆虫,是捕食工具。尾呈楔形,尾羽硬而有弹性,啄木时可支持身体。腿短而强,足的二趾向前、二趾向后,趾端有锐爪,适于在树干上攀缘。繁殖时在树洞里营巢,洞口为圆形或椭圆形,卵数因种类不同而异,通常为3-5个,多的可有6-12个。啄木鸟大多数为本地留鸟。
啄木鸟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斑啄木鸟,体色上黑下白,翅黑而有白斑,尾下呈红色。斑啄木鸟几乎遍布全国。根据对其食物的分析可知,所食森林害虫可达食物总量的99%,有的约为50%以上,其中主要是鞘翅目昆虫(像、伪步行、天牛幼虫、金龟等),其次是鳞翅目昆虫(避债蛾、螟蛾),还有花蝽象、臭蝽象、蝗卵、蚂蚁等。取食植物,主要限于冬季。另一种在我国普遍分布的、发绿色的啄木鸟,是绿啄木鸟。它夏季常栖于山林间,冬季大多迁抵平原近山的树丛间,随食物来源而漂泊不定。它以昆虫为食,昆虫中又以蚂蚁为主。到了秋冬季,则兼食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绿啄木鸟分布于我国部分地区。
猫头鹰
猫头鹰即鸮,是鸮形目、鸱鸮科各种类的通称。猫头鹰是夜行性鸟类,大多数种类几乎专以鼠类为食,是重要的益鸟。一只猫头鹰每年可灭鼠2000多只,可为人们夺回1000 kg以上的粮食。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鸮、红角鸮、鸺鹠等。鸮是大型鸮类,体褐色,有黑斑纹,耳羽甚长,尾短,翼宽。头部形状像猫,故俗称猫头鹰。平时栖居于山林间,以田鼠、野兔、昆虫等为食物。营巢于树洞、岩隙间。留居于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红角鸮是一种小型鸮类,比鸽子还小一些,上体褐色,有黑色和黄褐色斑;头后部有黄白色班,头上有两簇小型耳羽。栖于山地、林中深处,平时昼伏夜出,主要食昆虫。遍布我国东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
大山雀
大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的常见种,是树栖的小型鸣禽。体长约13 cm,头部羽毛呈金属蓝黑色,两颊部羽毛白色,故又称白脸山雀,因其叫声尖锐、快急、多变,音似“吇吇黑”“吇吇黑黑黑”“吇?NFDF7?”,所以俗称吇吇黑。常活跃在山区阔叶或针叶林间,多见于果园、灌木丛、菜园等地。以昆虫为主食,捕食松毛虫、梨星毛虫、天牛幼虫、蝗虫、苹果舟蛾、金龟?NFDF6?等幼虫和虫卵,是著名的益鸟。在春、夏间繁殖,每次可产卵6-9枚,卵呈粉红的白色,密布红褐色斑点。是地方性留鸟。
野鸭
野鸭属于雁形目、鸭科,包括多种鸭科鸟类。
我国的野鸭大多数是候鸟,每年大群飞来我国越冬或过镜,尤以长江流域附近的种类多。鸭类大多数是冬季狩猎的主要对象,国内有三十多种。最常见的种类有绿头鸭,雄鸭头和颈呈暗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颈的下部有白色环纹,背部棕灰色,翼镜暗蓝色或紫色。尾羽白色。雌鸭体呈棕褐色,色泽比较单调。多栖息于各种淡水河流或湖泊的芦苇中。夏季在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南部繁殖。筑巢于沼泽地区,以草类、芦苇、水生植物和羽毛等编成,每窝产卵8-11枚。夜出觅食,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根、茎、杂草种子以及小型动物等为食。每年9月份后陆续向南迁飞。冬季遍布我国境内各种水域。迁徙及越冬时几乎遍布全国。
鸵鸟
鸵鸟(如图)也叫非洲鸵鸟,属于鸵鸟目、鸵科,是现代生存的最大的鸟。雄鸟高约2.75 m,雌鸟稍小。两冀退化,胸骨的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尾羽蓬松而下垂。足具二趾和肉垫,强健而善走。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翼羽和尾羽白色;颈部呈肉红色,被有棕色绒羽。雌鸟羽毛污灰色。群居,杂食性。产于非洲沙漠地带。卵大,每个卵重0.5-1 kg。经驯养,可取用羽毛及肉。
丹顶鹤
丹顶鹤属于鹤形目、鹤科,通称仙鹤、白鹤,是一种大型的珍贵涉禽。体长可达1.2米,全身羽毛大都白色,飞羽黑色;头顶上裸露无羽,呈朱红色,尾短,喙、颈和跗蹠都长。正是由于它身姿秀丽、又修颈长脚,多为画家所瞩目;又因它举动优雅、行止有节,或引颈高鸣,或展翅作舞,常为诗人所赞颂。
丹顶鹤为涉禽,主要栖息在有水湿地或泛水沼泽,通常要求有较高的芦苇等挺水植物作为隐蔽条件,取食小鱼、蝌蚪、昆虫和各种植物嫩芽。
丹顶鹤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由于栖息条件改变,数量大为减少,分布区也急剧缩小,根据调查现在的繁殖区,仅见于松嫩平原以东至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低地沼泽,以及日本北海道,其种群总数量到1981年夏统计已不足1000只(包括在日本、苏联境内的繁殖数)。丹顶鹤的越冬地亦大为缩小,除日本北海道基本上为留鸟外,主要越冬地是朝鲜半岛中部和我国长江下游湖泊地区及沿海一带。
丹顶鹤易于饲养繁殖,其寿命可长达五六十年,常被引为长寿的象征。在国际交往中常作为国礼赠送。
朱鹮
朱鹮属于鹳形目、鹮科,是一种美丽的中型鸟类。远看全身白色,近看翅和尾呈粉红色,额顶和面颊都裸出没有羽毛,呈朱红色,后枕部有冠羽。朱鹮生活在沼泽湿地或河滩溪流附近,多采食小鱼、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它们白天飞到水田、河溪附近觅食,夜间则回到高树上栖宿过夜。春季生殖期间,成对的朱鹮离开越冬时结成的群体,在高大的杨树、松树或栗树上营巢,一窝产卵三四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约一个月。新出壳的雏鸟,绒羽淡灰色,腿桔红色,为晚成鸟,由双亲共同照顾饲育。喂雏时,亲鸟将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食,因而雏鸟生长很快,大约一个月雏鸟就能长大离巢。
据记载,朱鹮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北起苏联沿海边区南部,南至我国海南岛和台湾,西自我国秦岭,东及日本诸岛,都有它的踪迹。近三十年来,由于过度的猎捕和栖息地被破坏(营巢的大树被砍伐、冬季采食的稻田被农药污染),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分布区亦显著缩小。截至1982年8月所知,日本佐渡岛上仅有五只朱鹮活着,我国秦岭南坡洋县共发现两巢七只,因此朱鹮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褐马鸡
褐马鸡属于鸡形目、雉科,俗称角鸡、黑雉。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辉黑色;两颊裸出无羽,红色,耳后有簇白色羽毛向头后伸出,呈角状,所以称角鸡。尾羽共22枚,中央两对特别长大,而且羽支披散成发状,平时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很像马尾。喙粉红色,足及趾均呈珊瑚红色。
褐马鸡栖息于山林地区,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则栖宿在大树的枝杈上。杂食性,以强健的喙啄食植物的块茎、细根,以及芽、嫩枝叶和种子,也吃昆虫、蠕虫等动物性食物。冬天,常二三十只成群活动,飞行缓慢,但善于奔走。受惊时,常先向山上奔跑,至岭脊处才振翅起飞,滑落至山谷间,或到对面的山坡上。春季进入繁殖期,分散活动。雄鸡间常因争夺雌鸡而发生格斗;此期间,雄鸡叫声粗厉而宏亮。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翘起来。巢筑于茂密树林下或灌丛间的地面低洼处,略铺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卵呈淡褐色,无斑点。孵化期约26-27天。褐马鸡易于饲养,也容易繁殖,在我国不少动物园中都进行了繁殖。
目前,野生的褐马鸡仅见于我国山西北部宁武、岢岚一带,以及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区。它不仅分布范围有限,而且数量也已不多,为我国特产鸟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昆虫翅和鸟类翅的比较,使学生能说出鸟翅与昆虫翅的异同。
6.循环系统
鸟类的循环系统比爬行动物的复杂。心脏分为完全的四个腔,心脏中的动脉血和静脉血不再混合。心脏的容积比较大,心跳很快,能适应激烈的飞翔运动。
鸟类的红血细胞呈圆形,有细胞核,红血细胞的体积比哺乳动物的大。红血细胞中血红素与氧的亲和力比哺乳动物的弱。因此,血液向组织释放氧的过程很迅速,促使新陈代谢旺盛地进行。由于新陈代谢作用旺盛,产生的热量较多,又有调节温度的结构,因此,鸟类的体温比较高而恒定,一般在42℃左右。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鸟类的大脑、小脑、中脑都很发达。大脑半球较大,向后掩盖间脑和中脑的前部,大脑底部发达叫纹状体。它是鸟类复杂本能和“学习”的中枢。实验证明:切除家鸽的一部分纹状体后,家鸽正常的兴奋和抑制就被破坏,视觉受影响,求偶、营巢等习性丧失。中脑充满视神经,构成较发达的视叶。小脑很发达,这与鸟类飞翔运动的协调和平衡相关。(如图)
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在空中飞翔时起重要作用的视觉器官,而嗅觉器官不发达。鸟眼依靠发达的睫状肌可以迅速地调节视力,由远视改为近视。因此,当鸟在树林中疾飞时,从不和树枝相碰;或由高空俯冲到地面觅食时,也能在一瞬间由“远视眼”调整为“近视眼”。瞬膜发达,飞行时遮盖眼球,起保护作用。
4.生殖系统
左卵巢:是雌鸟的生殖腺,但于肾脏的上缘。在胚胎期是左右成对的卵巢,但成鸟的右侧卵巢多数退化。这是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和产生大型硬壳卵,而在结构上的一种特化。成熟的左卵巢形状极不规则,含有不同发育时期的大小卵细胞(卵黄部),卵细胞成熟后,突出于卵巢的表面,当脱离卵巢而坠落到体腔后,立即经左输卵管顶端的喇叭口进入左输卵管内,慢慢往后旋转下降。
左输卵管:雌鸟的输卵管在胚胎时期也是左右成对的,成鸟的右侧输卵管多数退化(隼形目多数个体例外),而仅有左侧输卵管。幼鸟的左侧输卵管不发达,呈白绒状。成鸟的左输卵管较长,管壁的肌肉层宽厚,并有较多的弯曲,前端为宽大的漏斗,开口(喇叭口)于左卵巢附近的体腔内,可接受来自卵巢的成熟卵。一个成熟卵在整个左输卵管内一般要经过21-23小时方可排出。
3.消化系统
嗉囊:嗉囊有单个的如鸡,也有成对而横位扩张的如鸠。鸭或鹅虽无嗉囊,但食管在该处略呈纺锤状膨大。
前胃: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和砂囊(肌胃)两部分。由于腺胃在前,故又称前胃。前胃的壁较薄,具有分泌粘液和消化液的作用。食物同消化液混合后,即进入后的砂囊。
砂囊:又叫肌胃。它前接前胃,后通小肠。砂囊常具有很厚的肌肉壁,胃腔较小。凡食谷类、坚硬果实以及杂食性的鸟类,其砂囊内壁一般都有一层角质皮,囊内贮有吞入的砂石,用以代替牙齿磨碎食物,故称砂囊。但食肉性的鸟类(如鹰等),砂囊壁较薄,且无角质衬里。
2.气囊
气囊是由透过肺壁所膨出的薄膜囊,分布至内脏、肌肉甚至骨腔间隙内。主要的气囊共有9个。其中颈气囊、前胸气囊、后胸气囊、腹气囊成对存在,共8个,另一个为锁间气囊(见教材插图)。各气囊均与肺相通,内贮空气,随着体壁的扩张、收缩和翼的上下鼓动,使空气出入其间,可协助呼吸,有双重呼吸作用。此外,还有减轻体重,调节体温和减少飞行时肌肉间摩擦的作用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