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1744  241752  241758  241762  241768  241770  241774  241780  241782  241788  241794  241798  241800  241804  241810  241812  241818  241822  241824  241828  241830  241834  241836  241838  241839  241840  241842  241843  241844  241846  241848  241852  241854  241858  241860  241864  241870  241872  241878  241882  241884  241888  241894  241900  241902  241908  241912  241914  241920  241924  241930  241938  447090 

[引入] 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中,有着许多种鸟类,它们或有着美妙的歌喉、或有华丽的羽毛、或有优雅的身姿。它们一代一代能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着,靠什么呢?引出主题。

1、两组图片题,请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出与鸟类生殖和发育有关的图片。最先答对的,我将给该小组加分。在这节课内得分最多的组,我将送上我制作的小奖品。

试题详情

6.鸟类的飞行速度及高度

 鸟类飞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之间以及同一种类在不同条件下均有很大差异。一般说来,小型雀类为32.2-59.6千米/小时;鸽为46千米/小时;鹬为54.7-86千米/小时;鸭雁类为95-115千米/小时;雨燕为160千米/小时,游隼在空中收翅俯冲掠食时的瞬时速度可达800千米/小时。

 鸟类的飞行高度受大气中氧含量的限制,一般不高于海拔5000米,而绝大多数种类是在400-1000米高度飞行。

试题详情

5.鸟类飞翔的代谢活动

 一般说来,飞翔是比奔跑更为节约能量的运动方式,例如一只体重10克的鸟飞行1千米,其所消耗的能量尚不足同等体重的老鼠奔跑同等距离所耗能量的1%。由于鸟类飞行的类型、翼的形状以及飞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其基础代谢率也随之改变,变动范围可达2025倍。雨燕及家燕快速滑翔的基础代谢率很低,而“悬停”飞翔时的蜂鸟的基础代谢率可比平时高7-17倍,平时每克体重消耗0.286瓦。

 鸟类在飞翔时产热,导致体温升高。例如岩鸽在飞翔时的体温可迅速上升1℃-2℃。鸟类在37℃气温下飞行时,若速度为35千米/小时,则体温可升至44℃,所产热量的13%贮存于体内。与此相关的是飞行时的气流可增大体温的散失,例如鹦鹉在20℃气温下飞行时的体温散失,比休息时高3.1倍;笑鸥比休息时高5.8倍。

 一些实验表明,飞行中鸟类的心搏率约为静止时的2.4-3倍,呼吸率为静止时的3-19倍。鸟类在长距离迁徙时所需的能量,主要靠消耗体内积蓄的脂肪。据计算海鸥每迁飞1千米,就要消耗0.015克体重。这必须有足够的脂肪积存才能实现远距离迁徙,所以迁徙鸟类在迁飞前体内脂肪积蓄可占体重的25%-50%。

试题详情

4.野外观鸟

 观鸟前的准备

 一架双筒望远镜(6×-10×),有条件还可准备一架高倍望远镜(20×左右);一本本地区的鸟类图鉴;一个小笔记本和铅笔。

 衣服、鞋帽要得体,穿着舒适便于活动,要穿长衣、长裤和高帮鞋。另外,在自然界观鸟时,穿戴的颜色应与环境相适应,特别是不要穿戴红、黄、橙、粉红和白色的衣帽,因为大多数鸟类对这样鲜亮的颜色非常敏感,不愿靠近, 这就影响了观鸟的效果。

 观鸟的时间

 应与鸟类的活动规律相适应。从一天看,多数鸟类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比较活跃,鸣叫、取食等活动频繁,所以一天中最佳观鸟时间在清晨和傍晚。

 在不同的季节里,秋季和春季能看到更多种类和更大数量的鸟,因为在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是许多候鸟迁徙所经过的路线。留鸟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观察;观察当地的夏候鸟就应在夏季观察,冬候鸟则应在冬季。

 观鸟的地点

 每种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各自所需的环境条件。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就会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住所附近、学校、工作单位及城市公园都可以观察到鸟。

 你如果想观察雁、鸭和鹭类等游禽和涉禽,就应选择到湿地去,也就是到海滨、滩涂、湖泊、河流、沼泽、稻田等环境中去观察。

 若要观察林鸟就要到林区去,特别是山地林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和植被类型的不同,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鸟。

 观鸟的方式

 一般在野外观鸟,有行进中观鸟和静止在某一地点观鸟两种方式。

 鸟类的野外识别

 (1)根据形态特征识别鸟类

 ①身体的大小和形状 包括体长、体重、形体特点等。

 ②嘴和后肢的形态 许多鸟类的嘴形有明显的特征,如鹤、鹳、鹭、啄木鸟等,嘴长而直;戴胜、太阳鸟等的嘴长而弯曲;夜鹰、雨燕家燕类等的嘴形扁而阔等。后肢的形态对于鉴别鸟类也十分重要,但在野外观察时往往受到限制。

 ③翅型和尾型 翅大致分为尖形、圆形、方形等类型;尾的形态可分为平尾、圆尾、凸尾、尖尾、凹尾、叉尾等。

 ④羽色 首先要注意鸟体的主要颜色,然后尽量快速准确地注意头、颈、尾、翅、胸、腹、腰等部位的颜色,并注意抓住一两点最突出的特征。

 (2)根据行为特征识别鸟类

 ①根据飞翔与停落时的姿态(如下图)。

 ②根据叫声。

 ③根据生活环境。

试题详情

3.中华人民共和国鸟类保护名单(草案)

 一类保护鸟:白鹳、黑鹳、朱鹳、彩鹮、黑鹮、白鹮、中华沙秋鸭、白肩雕、白尾海雕、褐马鸡、棕尾虹雉、绿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蓝鹇、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黑头角雉、赤颈鹤、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黑颈鹤、棕颈无盔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

 二类保护鸟:白额雁、红胸黑雁、白琵鹭、鸳鸯、天鹅、瘤鸭、白冠长尾雉、红胸角雉、红腹角雉、小杓鹬、小青脚鹬、松鸡、铜鸡(白腹锦鸡)、金鸡(红腹锦鸡)、蓝马鸡、棕头鸥、遗鸥、白鹇、绿孔雀、孔雀雉、高山雪鸡、蓑羽鹤、蓝翅八色鸫、黑琴鸡、花尾榛鸡、血雉、勺鸡、灰鹤、大鸨、小鸨、鹦鹉(国内所有种)、猛禽(国内隼形目、鸮形目所有种)。

试题详情

2.世界各国已选定的国鸟

 澳大利亚--琴鸟、奥地利--家燕、比利时--红隼、斯里兰卡--黑尾原鸡、丹麦--云雀、爱沙尼亚--家燕、德国--白鹳、英国--欧亚鸲、危地马拉--凤尾绿咬鹃、冰岛--白隼、印度--蓝孔雀、萨尔瓦多--砺鹬、日本--绿雉、卢森堡--戴胜、荷兰--白琵鹭、挪威--河鸟、南非(阿扎尼亚)--蓝鹤、瑞典--乌鸫、美国--白头海雕、委内瑞拉--拟椋鸟、缅甸--孔雀、毛里求斯--多多鸟、乌干达--皇冠鸟、伊拉克--雄鹰、新西兰--天翼鸟、爱尔兰--砺鹬、墨西哥--长脚鹰、法国--公鸡、巴哈马--红鹤、多米尼加--鹦鹉、巴巴多斯--鹈鹕、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蜂鸟、厄瓜多尔--大秃鹰、智利--山鹰、波兰--雄鹰、赞比亚--雄鹰、津巴布韦--津巴布韦鸟、肯尼亚--雄鹰、阿根廷--棕灶鸟、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

试题详情

1.鸟类的繁殖

 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例如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

 鸟类的性成熟大多在生后一年,多数鸣禽及鸭类通常不足一岁就达到性成熟,少数热带地区食谷鸟类幼鸟经3-5个月即可繁殖。鸥类性成熟需3年以上,鹰类4-5年,信天翁及兀鹰迟至9-12年性成熟。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相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晚,每窝所繁殖的雏鸟数也少。

 大多数鸟类的配偶关系维持到繁殖期终了、雏鸟离巢为止。少数种类为终生配偶,已知的有企鹅、天鹅、雁、鹳、鹤、鹰、鸮、鹦鹉、乌鸦、喜鹊及山雀等。在鸟类世界中,有2%科和4%亚科鸟类是一雄多雌(例如松鸡、环颈雉、蜂鸟及织布鸟);约0.4%科及1%亚科鸟类是一雌多雄(例如三趾鹑及彩鹬);其余大多为一雄一雌。

 普通鸟类每年繁殖一窝(brood),少数如麻雀、文鸟及家燕等,一年可繁殖多窝。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年份,鸟类繁殖的窝数和每窝的卵数均可增多。一些热带地区的食谷鸟类甚至几乎终年繁殖。

 鸟类性腺的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出现,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加以实现的。每年春季,光照条件的改变以及环境景观的变化等因子,通过鸟类的感官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丘脑下部的睡眠中枢,使鸟类处于兴奋状态。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向脑下垂体门静脉内分泌释放因子(RF),引起脑下垂体分泌。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的卵细胞发育并分泌性激素(性的类固醇),使生殖细胞成熟并出现一系列繁殖行为。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以增进有机体的代谢活动,提高生殖行为的敏感性。脑下垂体所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提高了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激能力,有利于完成与繁殖有关的迁徙等行为。鸟类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雄鸟的求偶炫耀、交配、造巢和孵卵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不断地通过感官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强化着鸟类性周期的生理活动和行为。日节律(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体内生物钟,对繁殖周期活动也有影响。

 鸟类每年进入繁殖季节以后,随着性腺的发育,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例如向繁殖地区迁徙、占区、求偶炫耀、筑巢、产卵和孵卵以及育雏活动等,待雏鸟离巢之后,亲鸟开始秋季换羽并陆续离开营巢地点,到适宜的地区越冬。现就一些主要内容加以介绍:

 (1)占区或领域(territory)

 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有的一块领地称为领域。占区、求偶炫耀(courship display)和配对(pair formation)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占区成功的雄鸟也是求偶炫耀的胜利者。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主要表现在:①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所以飞行能力较弱的、食物资源不够丰富和稳定的,以及以昆虫及花蜜为食的鸟类,对领域的保卫最有力;②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分布不过分密集,也可减少传染病的散布;③减少其他鸟类对配对、筑巢、交配以及孵卵、育雏等活动的干扰;④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

 领域的大小可从几m2(如雷鸟)到几万m2(例如鹰、鵰、鹫和雪鸮),一些雀形目小鸟的领域约为几百m2。领域大小是可变的,在营巢的适宜地域有限、种群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领域可被其他鸟类“压缩”或“分隔”而缩小。这在我国华北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大量森林被改变为耕地,林区已极度缩小)的某些雀形目鸟类中尤为明显,以致我们可以推断鸟类占区造巢的演化途径或许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适宜巢址有限,以致使营“独巢”的鸟类被迫压缩其领域,而成“松散的群巢”;再进一步压缩,则形成“群巢”。

 鸟类在占区和营巢过程中,雄鸟常伴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求偶炫耀,终日在领域内鸣叫(尤以雀形目最为突出)。求偶炫耀和鸣叫都是使繁殖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本能活动,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异性的性活动,从而使两性的性器官发育和性行为的发展处于同步(synchronize)。求偶炫耀对于两性的辨认(特别是雌雄同型鸟类)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认为,由于求偶炫耀(例如鸣叫)在鸟类中存在着种的特异性,因而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鸟类,起着生物学的隔离机制作用,可避免种间杂交。求偶炫耀活动衰退,或被领域附近的新的“入侵者”超过时,常导致繁殖进程中断。

 (2)筑巢(nest-building)

 绝大多数鸟类均有筑巢行为。低等种类仅在地表凹穴内放入少许草、茎叶或毛;高等种类(雀形目)则以细枝、草茎或毛、羽等编成各式各样精致的鸟巢。鸟巢具有以下功能:①使卵不致滚散,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②保温;③使孵卵成鸟、卵及雏鸟免遭天敌伤害。鸟类营巢可分为“独巢”和“群巢”两类。大多数鸟类均为独巢或成松散的群巢。群巢在岛屿及人迹罕见的地区最为常见,其中如各种海鸟(企鹅、信天翁、鹈鹕)、欧类、鹭类、雨燕类及某些鸦科鸟类。鸟类集群营巢的因素是:①适宜营巢的地点有限;②营巢地区的食物比较丰富,可满足成鸟及幼雏的需要;③有利于共同防御天敌。这些因素中,可能“适宜营巢地点不足”是主要原因。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开发,适宜巢址的进一步减少,集群营巢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地面巢 除去某些雀形目鸟类(如百灵、柳莺)也可在地表编织精巧的巢以外,地面巢代表着低等地栖或水栖鸟类(鸵鸟、企鹅以及大部陆禽、游禽、涉禽)的巢式。巢的结构简陋,卵色与环境极相似,孵卵鸟类也具同样的保护色。

 ②水面浮巢 某些游禽及涉禽能将水草弯折并编成厚盘状,可随水面升降。

 ③洞巢 产卵于树洞或其他裂隙内,一些猛禽、攀禽及少数雀形目鸟类属此。洞穴的位置、结构与鸟类的生活习性有密切关系。其中较低等的种类都不再附加巢材,产白色卵(反映了原始森林鸟类似爬行类的卵)。雀形目洞巢种类则于洞内置以复杂的巢材,卵色也多样,反映出是一种后生的特化现象。

 ④编织巢 以树枝、草茎或毛、羽等编织的巢。低等种类的巢型简单。雀形目鸟类则能编成各种形式的精致鸟巢。我国以造巢著称的鸟类有织布鸟和缝叶莺。前者以嘴将植物纤维如织布般地穿梭编织成瓶状巢;后者以植物纤维贯穿大形树叶的侧缘,而缝合成悬于树梢的兜状巢。

 随着人类的出现,有不少鸟类(特别是洞巢鸟类)已转入在建筑物上营巢。对于这些与人类接触较密切的鸟类,要注意研究其益害。

 (3)产卵(egg-laying)与孵卵(lncubation)

 卵产于巢内并加以孵化。卵的形状、颜色和数目(以及卵壳的显微结构、蛋白电泳特征)在同一类群间常常是类似的,从而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作为研究分类学的依据。

 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称为窝卵数(cluth)。窝卵数在同种鸟类是稳定的,一般说来,对卵和雏的保护愈完善、成活率愈高的,窝卵数愈少。就同一种鸟而言,热带的比温带的产卵少;食物丰盛年份的产卵数多。所以窝卵数是自然选择所赋予的、能养育出最大限度的后代数目。此外,窝卵数也与孵卵亲鸟腹部的孵卵斑所能掩盖的数目有关。

 鸟类中存在着定数产卵(determinate layer)与不定数产卵(indeterminate layer)两种类型,前者在每一繁殖周期内只产固定数目的窝卵数,如有遗失亦不补产,例如鸠鸽、鲱鸥、环颈雉、喜鹊和家燕等。不定数产卵者,在未达到其满窝卵的窝卵数以前,遇有卵遗失即补产一枚,排卵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直至产满其固有的窝卵数为止。已知一些企鹅、鸵鸟、鸭类、鸡类、一些啄木鸟以及一些雀形目鸟类(例如家麻雀)均有此特性;饲养卵用家禽(鸡、鹌鹑、鸭、鹅及火鸡等)就是利用了鸟类的这种特性。

 孵卵大多为雌鸟担任(例如伯劳、鸭及鸡类等),也有的为雌雄轮流孵卵(如黑卷尾、鸽、鹤及鹳等),少数种类为雄鸟孵卵(如鸸鹋、三趾鹑等)。雄鸟担任孵卵者,其羽色暗褐或似雌鸟。除少数种类(例如企鹅、鸬鹚、鸭及鹅)之外,参与孵卵的亲鸟腹部均具有孵卵斑。孵卵斑有单个的(例如很多雀形目鸟类、猛禽、鸽及?NF359??NF35A?)、两个侧位的(例如海雀及鸻形目鸟类)以及一个中央和两个侧位的(例如鸥与鸡类)。孵卵斑的大小与窝卵数多少之间没有什么相关。

 已测鸟类孵卵时的卵温为34.4℃-35.4℃左右。在孵卵早期,卵外温度高于卵内温度;至胚胎发育晚期,卵内温度略高于卵外温度。

 每种鸟类的孵卵期通常是稳定的,一般大型鸟类的孵卵期较长(如鹰类29-55天、信天翁63-81天、家鸽18天、家鸡21天、家鸭28天、鹅31天),小型鸟类孵卵期短(例如一般雀形目小鸟为10-15天)。

 (4)育雏(parental care)

 胚胎完成发育后,雏鸟即借嘴尖部临时着生的角质突起--“卵齿”将壳啄破而出。鸟类的雏鸟分为早成雏(precocial)和晚成雏(altricial)。早成雏于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地栖鸟类和游禽属此。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衔虫饲喂(从半个月到8个月不等),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雀形目和攀禽、猛禽以及一部分游禽(体躯大而凶猛的种类,如鹈鹕、信天翁)属此。可以看出,雏鸟早成雏或晚成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凡筑巢隐蔽而安全,或亲鸟凶猛足可卫雏的鸟类,其雏鸟多为晚成雏。早成雏是地栖种类提高成活率的一种适应性。尽管如此,早成雏的卵与雏的死亡率都比晚成鸟高得多,因而产卵数目也多。

 晚成雏的发育,一般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即从早期的器官形成和快速生长期过渡到物质积累和中速生长期,至晚期的物质消耗大于积累生长期。在雏鸟发育早期,尚缺乏有效的体温调节机制,需靠亲鸟伏巢来维持雏鸟的体温。随着雏鸟内部器官的发育,产热和神经调节机制的完善以及羽衣(体温覆盖层)的出现,而转变为恒温。对我国多种鸟类雏鸟体温发育测定的结果,发现在羽衣的羽鞘破裂、形成羽片的当日,常是恒温出现的转折。例如褐伯劳(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的羽鞘破裂期为孵出后10日龄,对其体温的测定(半导体温度计测泄殖腔温度)结果为:

日龄
破壳雏(0)
1-6
7-9
10-15
体温
32℃-38.6℃
34℃-38℃
38℃-40℃
40℃-41℃

 很多种晚成雏(例如企鹅、鹈鹕、信天翁、雨燕、鹦鹉、翠鸟及食蜂鸟等)在离巢前的体重超过成鸟,为脂肪积累所致。这种适应有助于雏鸟渡过由于阴雨等因素所造成的食物短缺,并为离巢前的飞羽、肌肉等的生长提供较充分的能量。由于雏鸟在离巢前活动频繁、能量消耗巨大,常见有体重显著下降现象。阴雨是造成雏鸟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晚成雏鸟类在育雏期的食量很大,而且以昆虫为主食,此期大多数的种类有益于农林。

试题详情

2.参观养鸡场,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有关鸡卵的选择、鸡卵的人工孵化、鸡卵孵化的管理、雏鸡的饲养和管理的一些知识。

 ●备课资料

试题详情

 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活动与探究

1.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观察飞鸟的一些生活习性,写一篇有关鸟类生活的文章。

试题详情

 卵壳、壳膜、卵白、卵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