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师:气体在血液中是怎样被运输的呢?大家还记得在“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的演示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血块的表层和内层各是什么颜色吧?
生:表层呈现鲜红色,内层呈现暗红色。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血块的表层获得的氧多,血红蛋白与氧结合,使其呈现鲜红色;血块的内层由于氧的含量少,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因而呈现暗红色。
师:表达非常清楚。根据以上知识,你知道氧气进入血液后,是怎样被血液运输的吗?
生:也是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师:对,氧气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板书:氧合血红蛋白);大部分二氧化碳则在血浆中运输。这些氧气最终会被运到哪里去呢?
2.肺的换气
师:氧气被吸入肺泡内以后接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提示学生回忆在大屏幕上看到的呼吸的全过程)
生:经气体交换进入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里。
师:(启发思考)氧气为什么会由肺泡交换到血液中?交换的方式怎样?(教师拿出一瓶空气清新剂喷洒了几下)大家闻到香气了吗?教室后排的同学呢?
生:点点头。
师:这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者说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气体扩散现象?
生:放学经过饭店的门口,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夏天上公厕,还没进去就能闻到一股氨味。(同学们都笑了)
师:这两个事例都能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非常棒!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请看大屏幕(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小组讨论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
生:观看。分组讨论。交流: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师:(板书)
肺泡 氧气 细胞组织
二氧化碳
师:呼吸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呼吸。那么什么是呼吸呢?请大家根据自己平时的理解给呼吸下个定义。
生1:呼吸就是外界气体进入肺,肺内的气体排出来。
生2:呼气和吸气加起来就是呼吸。
生3:我认为呼吸还应该包括体内的气体交换。
师:(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到底什么是呼吸呢?请看大屏幕(展示呼吸的全过程)。
生:观看。
师生交流: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四个环节(板书)。我们平时所说的呼吸仅仅是指“肺通气”。
1.呼吸运动和肺通气
师:请大家思考: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
生:摇头不知道。
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胸廓(大屏幕展示胸廓由胸骨、肋骨、脊柱的胸段、肋间肌和膈肌组成)。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深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深呼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生:手放在肋骨上,尝试深吸气和深呼气。
结论:深吸气时肋骨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时,肋骨向里运动,胸廓缩小。
师: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语速较慢)呼吸运动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的通气呢?(稍停)下面我为同学们演示呼吸运动模型,请大家认真观察。
(1)演示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
第一步:依次介绍模型中代表胸骨、肋骨、肋间肌和脊柱的结构;
第二步:演示肋间肌收缩时引起的肋骨和胸骨的运动,肋间肌舒张后再重复一次;
第三步:启发学生根据肋间肌舒缩引起的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思考胸廓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步: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横径加大(板书)
(2)演示膈运动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
第一步:依次解说模型中代表胸腔、膈肌、气管和肺等部分的结构,并指出膈肌的位置特点:它是胸廓的底,膈肌顶部成拱起状态,收缩时膈顶会下降;
第二步:请同学们预测膈顶升降时将会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
第三步:演示膈顶升降的变化,以及肺的回缩或扩大的变化;
第四步:启发学生根据模型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第五步: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纵径加长――胸廓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吸气)(板书)
师:也就是说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胸廓的容积发生了变化。这两个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反映了人体吸气(即外界气体进入肺)和呼气(即肺泡内的气体排出)的过程,谁能为大家总结一下?
生: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通气。(教师把以上两个板书组合在一起)
师:这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他指出肺随着胸廓扩大而扩张,说明他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语言表达也很严谨。也就是说胸廓的扩大导致肺被动扩张,肺容积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那么气体出入肺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顿一下)请看这两位同学的表演。加水之前请同学们先预测实验结果。
生:甲取出一个盛有半槽水(带点颜色的水效果更好)的玻璃槽,然后将一个稍粗的玻璃管(两端开口)竖直置于水槽中;乙向玻璃管里加水。
实验结果:玻璃管内的水面并没有高于水槽内的水面,而是高度相等。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顿一下)因为玻璃管和水槽是相通的,所以玻璃管内外的压强包括气压和水压是平衡的。同理,我们的肺通过呼吸道和外界也是相通的。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被动扩张,肺容积增大,使得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的一个大气压,所以外界气体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肺,这就是吸气。当肺内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吸气动作即停止,呼气也一样。由此可见,气体出入肺的动力是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差。
师:通过学习以上这些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我们肺的功能?
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以加强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力量。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呼吸系统由两部分组成,谁来说说是哪两部分?
生:呼吸道和肺。
师:各有什么功能?
生: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场所,呼吸道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同时对吸入的气体起到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讲述: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生:讨论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意义。(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还可以维持体温恒定。)
小结: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作业:思考与练习 第1,2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主要是以“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实验为核心,比较食物在体外、体内释放能量两个过程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归纳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实验现象所吸引,而忽略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过程的异同。所以,在实验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实验涉及的化学知识、方法较多,其中的原理不必向学生过多解释,否则容易使学生迷惑,只需要了解实验现象即可。
2.D瓶里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蜡烛在A瓶中比在C瓶中燃烧时间长。
5.分别向B和D中倒入10mL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两瓶中液体的浑浊程度。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将燃着的蜡烛分别放入A和C瓶中(如课本P47图),记录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3.请一学生取一玻璃管依次插入C和D瓶中,通过玻璃管向瓶里连续地呼气数次,然后盖严瓶口。(学生讨论C和D瓶内的气体成分,得出瓶内气体含有较多的由肺部呼出的气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