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1833  241841  241847  241851  241857  241859  241863  241869  241871  241877  241883  241887  241889  241893  241899  241901  241907  241911  241913  241917  241919  241923  241925  241927  241928  241929  241931  241932  241933  241935  241937  241941  241943  241947  241949  241953  241959  241961  241967  241971  241973  241977  241983  241989  241991  241997  242001  242003  242009  242013  242019  242027  447090 

3、  传染病的流行及预防

教师:以师说,生听,空气传为例来说明

传染源:病人或动物,可“发”病原体

易感人群:抵抗力弱,会“收”病原体

传播途径:从“发”到“收”的方法、过程。

学生:认真领会。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预防传染病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隔离病人;

    杀灭蚊虫;

    打预防针;等

教师:总结:

    控制传染源:杀害、圈养、隔离等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讲卫生、空气消毒等

    保护易感者:锻炼身体、打预防针等。

试题详情

2、  传染病的危害:

教师补充霍乱、艾滋病、非典等危害

试题详情

1、  什么是传染病?

学生:会传染,可流行;

由病原体引起。

    教师:强调病原体是生物,多是微生物和寄生虫

       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试题详情

教师:我们人一生中可能得很多病,其中有很多便是传染病,有谁可以举几个传染病的例子吗?

学生:纷纷举例(可能有人谈到癌症等)

教师:好,那大家觉得到底什么才是传染病呢?

试题详情

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 布置学生带粪便时,指导学生用棉签沾很少的一点,装在盒子或瓶子里带来,提醒学生不能在班上搞恶作剧。

 (2) 演示实验时:特别注意学生科学实验态度的培养。

 (3) 观察时,提醒学生光圈略小一些,使视野不要太亮,这样观察的效果较好。

 (4) 汇总实验结果时:交代学生正视病情,说明这是很正常的常见病,避免出现歧视患病学生现象。

 (5) 提醒没有检测出蛔虫卵的同学,注意观察检测出的同学的涂片,获得蛔虫卵显微结构的感性认识,真正掌握技能。

 (6) 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洗手,并将玻片放入教师提供的消毒液中浸泡。牙签和污物放入污物桶统一处理。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设计的问题串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行为的课改角色适应。教学的三维目标清晰、准确、具体。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在教师及时的诊断性评价下,三个目标全部达到。特别是蛔虫卵的观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由开始的捏着鼻子极不情愿的态度,到后来有很多学生做不成功又反复做,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态度的转变。

 这堂课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部分班级学生生活经验中对传染病的认识太少,不能很好进行比较、归纳。还有的同学虽然家里有人经历过传染病,但学生对致病的原因并未留心。因此,课堂学生参与率不够。今后改进时,可以事先布置学生调查身边人的患病情况(包括病名、病因、是否传染、如何预防等)。

[教学点评]

 本课时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直接经验出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和积极思考,注重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质量较高。

试题详情

2.课堂设计思路: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显微镜的操作技能、小组交流与合作习惯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这些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十几年的生活经验积累了较多关于传染病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以倡导探究性学习为基本思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等自主活动构建对传染病概念的认识。再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些传染病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通过讨论而归纳总结关于传染病具有哪些特点的知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难度不大,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放手让学生操作。但七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认识不够,不能接受用粪便做实验,所以,检测粪便时教师可以先做示范,从而潜移默化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他的科学思维的习惯、科学实验的态度、对传染病的正确认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试题详情

1.课时计划与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

 本节的内容由3部分知识构成,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传染病概述,第二课时――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认识几种传染病。这样安排是因为:本节的重点虽然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所以,第一课时传染病概述在本节中具有知识铺垫的重要作用,学生能认识到什么是病原体,能描述什么是传染病,那么对于后两个知识点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以及认识几种传染病不仅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而且关系到能否顺利自主地获得知识。此外,关于病原体这个概念的理解在教材中是通过一个观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作为载体,意在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再来理解传染病的概念。这里面又贯穿了对生物学技能(显微镜的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的培养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理念,至少需要一节课时间。所以,我安排一课时来完成。而后两个知识点具有交叉性和连贯性,所以我把它们安排在一个课时内。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科学实验的态度;

 (2)形成对传染病的正确认识;

 (3)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

 传染病概念的构建及描述传染病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蛔虫卵的方法。

[设计思路] 

试题详情

2.能力:

 (1)练习临时装片的制作;

 (2)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

试题详情

1.知识:

 (1)描述传染病的特点;

 (2)举例说出什么是病原体。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