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2113  242121  242127  242131  242137  242139  242143  242149  242151  242157  242163  242167  242169  242173  242179  242181  242187  242191  242193  242197  242199  242203  242205  242207  242208  242209  242211  242212  242213  242215  242217  242221  242223  242227  242229  242233  242239  242241  242247  242251  242253  242257  242263  242269  242271  242277  242281  242283  242289  242293  242299  242307  447090 

教 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试题详情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初步拟定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难点。

试题详情

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教学中要体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目标: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重   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   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试题详情

2、虽然在初一就已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的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的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彻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要注意问题的创设,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试题详情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如大象、蜜蜂等,学生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但要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试题详情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试题详情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材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试题详情

首先,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其次,倡导探究性学习。将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今天的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将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换成今天的能力立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试题详情

两课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