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2152  242160  242166  242170  242176  242178  242182  242188  242190  242196  242202  242206  242208  242212  242218  242220  242226  242230  242232  242236  242238  242242  242244  242246  242247  242248  242250  242251  242252  242254  242256  242260  242262  242266  242268  242272  242278  242280  242286  242290  242292  242296  242302  242308  242310  242316  242320  242322  242328  242332  242338  242346  447090 

学习任务一: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1、自学教材P23,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认真分析P23的“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三个讨论题。

试题详情

实验结束之后,应对结果作出分析。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分析小生态瓶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如果设计多组实验,则应进行结果比较,找出最佳设计方案。

*学后记

 “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后进行的,学生已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能够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紧密联系。本节中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轻松、更自然地掌握知识,在教学设计上将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有关环保的内容是考试的热点,关于营养级的知识可以捎带提一下。

试题详情

在放有河水的封闭生态系统中,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河水中还有单胞藻,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动物,而且水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也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

投入的椎实螺,用腹足爬行瓶壁,以齿舌刮取瓶壁上生长的绿藻为食。环棱螺杂食。

试题详情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

水草绿色为生活状态,发黄、变黑,而且柔软下沉,即为死亡。小螺外壳灰绿,能运动,为生活状态;外壳变白,而且浮起,即为死亡。

试题详情

1.每天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试题详情

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如果欲探索哪种小螺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则又可增加一倍的实验组合。即前14组为椎实螺,新增加的14组为环棱螺。

试题详情

2.方法步骤

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几上林。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

试题详情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试题详情

5.小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水温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试题详情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