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师:在屏幕上展现本节知识点,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2、师: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 |
1、生1:“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2:“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
由学生参与总结这一环节,既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P114,并提问: (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
2、补充:在自然或人工的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3、提问:在育种领域,哪种变异类型有利用价值呢?
展示杂交水稻以及太空椒培育的图片。 |
1、看图片,思考。看教材,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1: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生2: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2、聆听,并圈点教材P114中知识点。
生3: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
通过观察图片,通过指导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相互的交流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及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科学工作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很多卓越的成就有时就来自我们身边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养成教育。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设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 2、指导学生看教材P113,总结知识点,完成表格内容。 |
1、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初步交流。 2、 看书并总结知识点: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完成表格填空: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
建立教与学沟通、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标的要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 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实验的情况: “阳光真的会引起植物叶片的颜色发生变化吗?在10天前安排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你们是怎样进行的呢?” “你们得到的数据是多少呢?” “对数据分析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2、 播放教师预做实验录象,展示实验结果。 |
生1:回答实验设计 生2:回答统计数据以及计算结果。 生3:“绿叶苗与黄白苗在性状表现上的差异是由阳光引起的。因为两组实验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有光照,一个没有光照。” 观看录象,再次回顾实验的整个过程 |
通过对简单的生物现象绿叶苗和黄白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这样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遗传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 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不同?” 板书:基因型、表现型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现型一样吗?” “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相互讨论一下并回答”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
生1:略。 生2:“因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基因型不同” 生3:“不一样。外面叶子是绿色,里面的是黄白色。” 小组讨论 生4:“里面的叶子没有受到阳光照射。阳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 |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接受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因此由复习旧知入手,引出本节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实验探究法、练讲式以及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好实验,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引入教学、教学实施中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各种竟答题等方式,激励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性状遗传的规律性也已经初步掌握,而关于阳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的知识学生在七年级时就已掌握。
其次在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及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对遗传这部分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为顺利地进行本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求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学法指导:
3、 变异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是由于生物所处的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如将同样的种子一些种在肥沃的土中,结出来的种子大,一些种在贫瘠的土中,结出的种子小,如将这些小的种子种回肥沃的土中,又会结出大的种子。
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多数为基因重组引起的。
2、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