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的水资源危机: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量却居世界第172位,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48。
我国的城市供水不足问题日益严重,缺水城市近300座,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
每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约356亿吨,并逐年增加,江、河、湖污染严重并呈加重的趋势。50%的地下水被污染; 40%的水源已经不能饮用。
1760年-1995年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各需要的时间 |
||
时间 |
人口 |
人口增加2亿需要的时间 |
1760-1900 |
2亿-4亿 |
1400年 |
1900-1954 |
4亿-6亿 |
54年 |
1954-1969 |
6亿-8亿 |
15年 |
1969-1982 |
8亿-10亿 |
13年 |
1982-1995 |
10亿-12亿 |
13年 |
(4)在查询资料中,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何?
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要的时间 |
|||
年 |
人口(亿) |
增加数(亿) |
时间数(年) |
1830 |
10 |
|
|
1930 |
20 |
10 |
约100 |
1962 |
30 |
10 |
32 |
1975 |
40 |
10 |
13 |
1985 |
50 |
10 |
10 |
1999 |
60(估计) |
10 |
14 |
[小结]: 1928-1949年的21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 1982-1989年期间,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但同样的增长却只用了5年时间。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近年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使增长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每年净增长量仍然很高,每年增长人口在千万以上。 4.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讨论]:人口增长必须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和资料查询,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并提供有关录像资料组织学生的讨论。) 讨论可以分为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增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历史上曾因水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正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
(3)人口增长与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小结]: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数量,最终会由于资源的缺少影响我们的生存。 [提问]: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 5.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类的生存依赖着生态系统,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基本上能够处理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6.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讨论]:(1)人口数量与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升学、就业等关系。
(2)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的无限制的增加会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控制人口的数量。 7.计划生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讨论]:(1)怎样解决人口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3)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4)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是什么?
(5)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结]:当今有四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这些问题中,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无法解决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增长对世界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应该、同时也能做到控制中国的人口增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小资料]: 1.历史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和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世界一些国家和中国耕地面积:
地区 |
耕地面积(公顷) |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
世界 |
13.46亿 |
0.24 |
澳大利亚 |
5078万 |
2.88 |
加拿大 |
4542万 |
1.57 |
美国 |
1.875亿 |
0.72 |
印度 |
1.661亿 |
0.19 |
中国 |
9540万 |
0.08 |
[教学建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包括有关的数字、挂图、录像等供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的讨论。
3、讨论:
(1)、根据上述比较,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接近或大至接近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是哪一时间段?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是哪一个时间段?
(答:1960--1980年;1980年以后。)
(2)、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时间内,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相关的政策? 答:计划生育。)
讲述:我国坚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30年以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远远低于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人口,为世界人口问题作出了贡献。
那什么是计划生育?它的重要性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请同学们看书P97页。(答:略)
讲述:计划生育是指国家对人们的生育实行统一计划,通过国家指导和人民自愿相结合,做到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消灭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人口与环境矛盾的有效方法,而降低出生率则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2--3年结婚;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3年生育;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优生--通过婚检、孕检和科学分娩等措施,提高后代的身体素质。
从全球环境来看,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就一定会降低人口的数量,最终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练习:P98页思考与练习。
课后记: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类的生存依赖着生态系统,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基本上能够处理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出生率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计划生育。
2、将我国1953--1964年与世界1950--1960年看作同一时间段,比较其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同样比较其余三个时间段的年平均增长率。
1、请同学们分别计算我国和世界人口在相邻的两个年段内的年平均增长率:
年平均增长率(%)=人口增加的数量/(起始人口数×年数)×100%。
(计算结果:我国人口在这四个时间段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1.83%、2.37%、1.55%、1.16%;世界人口在这四个时间段内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2%、2.42%、1.9%、1.47%。)
3、人口增长与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增长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历史上曾因水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正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