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2447  242455  242461  242465  242471  242473  242477  242483  242485  242491  242497  242501  242503  242507  242513  242515  242521  242525  242527  242531  242533  242537  242539  242541  242542  242543  242545  242546  242547  242549  242551  242555  242557  242561  242563  242567  242573  242575  242581  242585  242587  242591  242597  242603  242605  242611  242615  242617  242623  242627  242633  242641  447090 

3.二噁英的产生与进入人体的途径

二噁英来源于化工生产的副产品、氯气消毒性水中微星的苯酚、焚烧有机垃圾等方面。在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时,加热过程可以产生副产物二噁英杂质,使用含氯漂白剂进行纸浆漂白和垃圾焚烧成为二噁英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就环境而言,固体废弃物由于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二噁英是其主要污染来源。此外,使用含氯清除剂时,汽车尾气也可产生微量二嗯英。

人体可通过不同途径接触二噁英,包括食品、空气和饮水。其中食品是其主要来源,一般认为人体接触的二噁英90%来自膳食。理论上讲,将肉消去脂肪和采用低脂奶粉可减少二噁英的汲人,注意膳食平衡适当地增加蔬果和谷物投人量也可相应减少动物性脂肪摄人量。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体每日允摄入量以每公斤体重计1-4pg这一国际认可的参考数值。

试题详情

2.二噁英的危害

二噁英的毒性与氯原子取代的8个位置有关,其中以2、3、7、8四氯化二苯并二噁英(TCDD)的毒性最强,相当于氰化钾毒性的50-100倍,故有“毒中之毒”的名称。更为严重的是其致癌性很强,如致肝癌剂量低达10钠克/kg体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对人肯定致癌)。TCDD等二噁英类物质产生一系列的毒性,包括体重减轻、免疫系统受损、肝功能受损、组织发育不全或过度增生,干扰内分泌激素等作用,还具有生殖毒性、内分泌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特别是其具有环境雌性效应,可能造成男性雌性化。

试题详情

1999年1月15 日以来比利时、德国、荷兰、法国等相继发生因饲料被二晤英污染,导致禽畜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致癌物二晤英事件。1999年6月11日我国卫生部根据《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做出禁止经销比利时等国受二晤英污染的食品的紧急通知,以防二晤英污染食品流入中国境内。

1.  二噁英的特性

二噁英为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共210种。二噁英的稳定性极强,不易被分解。但在8500C以上的高温焚烧可被破坏。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由于化学稳定性强,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称为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二噁英具有脂溶性特点,与脂肪有较强的亲和力,一旦进入人体组织,能在体内蓄积,较难徘出。根据研究测定,气态二噁英在空气中光化学分解半衰期为8.3天, 在土壤中降解的半衰期为12年,在人体内转化的半衰期为24年。因此,鱼、家畜、家禽及其蛋、乳、肉易富集二噁英而被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哺乳期婴儿需要乳制品的量较大,较易受二噁英的危害。

试题详情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形成的高强度灭害天气,一般每年的四、五月份发生在我国的干旱地区。气象学家认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能见度为1-10km时是扬沙天气,而浮尘天气是沙尘暴和扬沙过后天空出现细砂浮游物的结果,这时太阳成苍白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km,俗称“落黄沙”。

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如风力、气温、降水及土壤表层状况。近年来由于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造成我国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加上降水稀少,植被尚未形成,使强沙尘天气明显增多,六十年代我国发生过8次特大沙尘暴,七十年代发生过13次、八十年代14次,而九十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在全球增暖的影响下北半球内陆降水变化不大,气温升高会导致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也导致出现更多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发生的另一重要诱因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滥垦:在人口增长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下,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滥牧:超载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目前,荒漠区草场生畜承载率50-12%,有的地区高达300%,内豪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cm降至25cm;滥伐:乱伐林木、过度采樵使宝贵的荒漠植被遭破坏,土地失去了保护屏障;滥采:无序的采矿、采药损害了大量植被;滥用水资源:沿用大水漫灌的落后方式进行灌溉,既浪费水资源又造成土地盐渍化。

沙尘暴严重危害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5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尘暴造成了严重大气污染,使人易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及一些眼疾病。飞扬的沙尘遮住了太阳的辐射使植物光合作用变弱;浮尘落在叶片嫩芽上,封闭了它的毛孔,使其呼吸和蒸腾作用无法进行,造以植物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尘土上吸附了SO2、氯化物等有毒物质,可直接进入植物体使其枯萎;大风刮走了地表浮土,风蚀程度加大,土地寸草不生,加剧了荒漠化趋势,导致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注重了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植树、种草、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径。据测算,在林带20-25倍树高范围内,风速比空旷地降低10-15%,当植被覆盖率达70%时,输沙量减少到0.25%以下。但要使我国北方地区变成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还需 加大多方面的工作,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试题详情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有:

1.污灌:把富含氮磷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一举两得,况且土壤吸收处理比二级生化工程处理更为彻底。

2.利用生物工程:在含氮磷的污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这些植物生长时能吸附、吸收氮、磷、挥发性酚等成分,制约浮游海藻类的生长,净化水质;又如,在近海岸人工绿化,种植灌木林等,防止水土流失。

3.及时打捞收获迅速生长的水藻,以之充作质量较好的有机肥。

4.研制“无磷洗涤剂”。  

5.测土施肥:科学种田,依据土壤分析,适时、适量地施用氮、磷两种化肥。

6.化学方法:采用化学、蒸馏、电渗析、电子交换等方法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等等。                                    

总之,问题的核心在于处理水体中超大型负荷的植物营养元素,所以我们首先加强对污水污染源排放的控制,其次,才是推广简易有效的处理方法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在政府领导下,更需要全民性的觉醒,一致努力,才能把环境问题解决好。 

试题详情

(三)赤潮的预防与治理

1.预防赤潮的措施有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管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富营养化。

2.治理赤潮的措施有

(1)喷洒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赤潮生物,或喷洒絮凝剂,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2)机械方法:可通过机械设备把赤潮海水吸到船上进行过滤,把赤潮生物分离。

   (3)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围隔起来,避免扩散、污染其他海域。

试题详情

(二)赤潮的危害

  赤潮能使水中溶解的氧急剧减少,破坏水产资源。因为大量藻类腐败后,会造成严重的有机物污染,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需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解氧,致使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窒息死亡。1972年日本磨滩发生的赤潮,一次死鱼1428万尾,损失71亿日元,而且名贵鱼种消亡,留存鱼种品质下降。另外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能将鱼、贝类的呼吸器官堵塞,也可造成鱼、贝类的窒息死亡。   

赤潮使水中溶解氧急剧减少,在缺氧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继续分解赤潮生物的残骸,在海水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使海水发臭,可造成水质恶化,使水体丧失饮用、娱乐价值。大量水藻腐败后,常使水体混浊、带有恶臭,所以不能游泳、垂钓和划船等,丧失游玩、观光价值。还有,一些蓝藻还会分泌毒素,死亡腐败后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达赉湖富含蓝绿藻,牲畜饮湖水后死亡。

   赤潮造成营养物质循环出现,水体难以自净。水体中污染性营养物质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生植物死亡后腐烂又可重新转化为营养物质,溶于水后又提供给活的水生植物利用。这样周而复始,长期循环保存。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污染源,也无法使水体自净,因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赤潮危害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试题详情

(一)       赤潮产生的原因

1.化学因素

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即水体有机物和营养盐(氮和磷)过多引起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由此可见,水体污染中的营养物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据研究表明,藻类等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25-30种元素。除大量的碳、氢、氮、磷外,还需要近25种微量元素,如锌、硼、铁、铜、钼及锰等,另外,维生素B1、B12及荷尔蒙等也起到营养作用。在25-30种元素中,植物需要的碳、氮、磷量最大,碳在自然界中存在量多且易获得,而水中的氮和磷量较碳少。因此氮和磷通常是水体中植物生长、繁殖的制约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当水体中硝态氮浓度为0. 3mg/L,磷浓度为0.02mg/L时,就可发生藻华。因而,水体富营养主要是指水体中含有较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这是赤潮生物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生物因素:赤潮生物甲藻、硅藻等的大量繁殖。 

3.地理条件:春夏温暖季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海流缓慢、水温较高,易发生赤潮。 

4.环境因素:环境污染造成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含氮、磷的营养性污染物首先来自某些工业废水。这些工业废水中的氮磷含量都相当高,即使经过二级的污水处理厂处理,仍有绝大部分氮和磷会随处理后的废水排人水体。如我国四淡水湖之一--巢湖,每年接纳近3000家工矿企业废水总量达1.4亿吨,废水处理率只有2.5%,输入的氮、磷量占巢湖总负荷的15%和26%,致使巢湖水极度恶化,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藻类大量繁殖,最严重时湖面藻类厚度达1cm。

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淘米、洗莱、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特别是含磷洗涤剂中含有焦磷酸四钠(Na4P2O7)或三聚磷酸五钠(Na5P3O10),它们能与硬水中的Ca2+、Mg2+、或Fe3+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而避免形成沉淀使织物变硬,有助于提高洗涤剂的性能。因此在含磷洗涤剂的污水中,也含有不少的磷。

试题详情

在海洋的近海处和湖泊中,有时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成片的带状或块状的东西,成红色或绿色,这是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群落所组成的,称为红潮或赤潮。近几年来,中国海域经常出现赤潮现象。1999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报道,1999年我国出现赤潮主要在莱洲湾和渤海湾西部、长江口、珠江口等水流不畅、污染严重的区域。

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增殖和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它造成某一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些海洋动物大批死亡等。赤潮,顾名思义应该是红色的,但实际上,赤潮的颜色并不都是红色,其颜色是多种多样的。影响赤潮的颜色主要看影响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类。由夜光虫引起的赤潮,呈粉红色或深红色,由某些双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或褐色;由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成黄色或红褐色;由膝沟藻引起的赤潮,海水的颜色有时不出现明显变化。可引起赤潮的生物有30余种,仅甲藻类生物就有20余种。赤潮多发生在温带及热带海洋。

试题详情

3.破坏土壤、植被。酸雨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细菌、固氮细菌等的活动,使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明显降低,生物生产量明显下降。

控制和消除酸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限制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改进能源结构,依法加强管理,净化大气以改善生态环境。目前,各国纷纷采取了一些控制酸雨的对策,在火力发电厂,安装了许多防止公害的设置,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一些具体的国际合作也有利于防治酸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