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2620  242628  242634  242638  242644  242646  242650  242656  242658  242664  242670  242674  242676  242680  242686  242688  242694  242698  242700  242704  242706  242710  242712  242714  242715  242716  242718  242719  242720  242722  242724  242728  242730  242734  242736  242740  242746  242748  242754  242758  242760  242764  242770  242776  242778  242784  242788  242790  242796  242800  242806  242814  447090 

2.导致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动力原因是( )

 A.环境的改变   B.体色的变异   C.体色的遗传

 答案:A

试题详情

1.某些蛾类的幼虫的体表长有毒毛,但色彩鲜艳、有斑纹,像这些有毒刺或恶臭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 )

 A.保护色     B.拟态      C.警戒色

 答案:C

试题详情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分析,以及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初步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巩固练习]

试题详情

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

试题详情

5.分析探究后面的讨论题。

 实验讨论完毕。各小组汇报其探究结果。

 学生1:通过5代的筛选,幸存者数最多的是红色,因为我们组的布料是红色的。

 学生2:我们组的结果是:蓝色数量最多,与布料的颜色一致。

 学生3:通过5代筛选,幸存者数最多的是与布料颜色相近的粉红色。

 ……

 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3、4题。

 学生1: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彩色纸片颜色种类很接近。而到了第五代,彩纸片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与布料颜色相近的几种。

 学生2:我们组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黄色捕捉。

 学生3:我认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天敌和周围环境有关系。与环境颜色较接近的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反之则易被捉住。这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得以繁衍,它的体色便成了保护色。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环境的改变,遗传与变异是基础。

 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公正、鼓励性的评价,对回答不完善的同学给以补充。

 教师: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除了保护色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有一种蝴蝶,它的翅膀展开很像眼镜蛇体表的花纹,这样它可以避免它的天敌一种鸟的捕食。

 教师:这是一种警戒色。

 学生:有一种竹节虫,它的躯体与四肢修长。当爬在竹上,如果不动我们很难发现它。这也许是它存活下来的一个原因。

 教师:这是一种拟态,模拟与周围相似的物体,不易被其天敌发现。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

 注:可以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并板书。

 板书: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试题详情

4.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试题详情

3.提醒学生在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试题详情

2.不论彩色布料或彩纸颜色必须单一,每小组所选颜色可不一样;彩色小纸片颜色应多样化,但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或彩纸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试题详情

 注: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学生2:黑色桦尺蠖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蠖的天敌决定桦尺蠖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学生3:桦尺蠖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了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蠖颜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注:教师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较满意的答复。

 教师: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的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教师: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可推想生物圈中不同种类生物的进化原因,是否与这一事例相类似呢?

 学生:是。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试题详情

3、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自主潜力,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成功的实践。

(2)案例点评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的最大亮点在于,师生在实验材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除了用教材中提到的布和纸片完外,还尝试了用干燥泥土模拟生活环境,用各种颜色的泥球模拟猎物,完成探究活动。从课堂效果看,改进实验材料后,实验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学校以条件不够为理由不开设探究实验课。由于我国地域广泛,地域间差异性大,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往往不适合本地区或本校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不断探索,努力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探究条件完成教学任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