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2621  242629  242635  242639  242645  242647  242651  242657  242659  242665  242671  242675  242677  242681  242687  242689  242695  242699  242701  242705  242707  242711  242713  242715  242716  242717  242719  242720  242721  242723  242725  242729  242731  242735  242737  242741  242747  242749  242755  242759  242761  242765  242771  242777  242779  242785  242789  242791  242797  242801  242807  242815  447090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达尔文的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试题详情

1.了解达尔文及他的进化思想。

试题详情

4.遗传变异在群体中的保存

 遗传变异产生后,在当时的环境中通常并不适宜。那么为什么这些变异没有被淘汰呢?这便需要讨论它们在群体中的保存问题。关于这点,有如下几种解释:

 (1)杂种优势

 认为杂合体(Aa)的生存和繁殖较纯合体(AA或aa)更有利,因此等位基因A或a就不会被排除。这种机制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镰刀型血红蛋白贫血症。如前所述,这种遗传病是由于血红蛋白突变引起的。这类疾病盛行于赤道非洲和中东地区。既然病者细胞基因(s)(它的等位基因可写作S)明显不利,为什么在上述地区的有关基因的杂合子(Ss)可以相当高(高达30%-40%)呢?原来这种杂合体对该地区的重要致命疾病--疟疾具有抵抗力。这是因为杂合型个体Ss的红细胞容易形成狭小的镰刀形状,不利于疟原虫寄生,因此不怕疟疾侵袭。也就是说,在恶性疟病流行区,正常的纯合体(SS)容易死于疟病;贫血症纯合体(ss),死于贫血;杂合体(Ss)则能健康生存。它们的这种优势即称杂种优势(heterosis,hybrid vigor)。某些生物正是凭着这种方式使许多变异保存于种群的基因库中。

 (2)多样化选择

 假如一物种面临多种复杂环境,那么突变和选择会使基因库发生分化,于是有许多变异型或等位基因可适应不同的小环境。近期的研究表明,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变异酶,其催化效率、对温度和酸碱的敏感性以及对其他环境因素的反应都不相同,从而使它们变得易受自然所选择。例如,果蝇(Drosophila melanegaster)生长在较温暖地区,种群中会出现较多的乙醇脱氢酶的变异体,它们比生长在较寒冷地区的种群更能抗热。总之,生长在较复杂环境里的种群,可通过多样化选择,保持较高的变异性。

 (3)频率相依选择

 这是一种保持复等位基因的机制,认为等位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受环境变化而有波动。当它们不适合环境时,高的频率会很快减少,但达到某一最低点时其频率就趋向稳定而不再下降,也就是说,环境压力无法对低频率的变异体发生作用,因此有些变异就可得到保留。

 总之,群体中的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机会,每当出现新的恶劣环境时,如气候变坏、捕食者入侵、竞争者迁入或人为的污染,生物群体往往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早已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试题详情

3.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是通过有性过程实现的。我们已知,任何一个基因的表型效应不仅决定于基因本身,还决定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通过有性过程所实现的基因重组,虽然不改变基因本身,但新的组合可导致新的表型。在有性过程中,由于亲本具有杂合性(hybridity),由此而发生的遗传基础的重组合,就会产生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具有优越性的原因?

 (1)基因重组的分类

 连锁互换 这类重组是同源染色体基因相互交换所发生的重新组合。它是较为稳定的重组。

 自由组合 由它所形成的重组是不同对染色体的随机组合。

 转座因子改变位置 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称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它从染色体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或者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上,从而产生变异。第一个转座因子是麦卡林托克(B. McClintock,1951)从玉米中发现的,她认为遗传基因可以转移,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所以转座因子也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转座因子还具有控制其他基因开闭的作用,因为当它们插入某些基因,如影响玉米籽粒颜色的基因附近时,能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改变其颜色图型,所以转座因子又可称为控制因子(controlling element)。目前已很清楚,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都具有转座因子,例如多种细菌质粒、大肠杆菌、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果蝇等。这方面的材料可能与物种形成关系较大。

 (2)基因重组与变异多样性

 基因重组而引起变异的多样性,可以自由组合为例。一对等位基因可能形成的基因型是3种(31):

 AA Aa  aa

 2对等位基因可以产生的基因型是9种(32):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根据3n,如有10对等位基因,那么就可得到310=59049种重组的基因型。其中有210个是纯合型,其余全部是杂合型。如果考虑到复等位基因的存在,那么多样性就更丰富了。而且自然界里的植物和动物,除少数例外都有,少则上百个或上千个,多则上百万个基因。由此不难设想,杂交产生的个体间为什么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以及由杂交产生后代的生物类群间为什么是多种多样的道理。

 此外,还有细胞质基因突变。细胞质里也有遗传物质,如线粒体、叶绿体中各有自己的染色体和DNA,它们控制着细胞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这些基因也和核内遗传物质一样,能发生突变,导致遗传变异。例如,某些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突变,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突变型。酵母菌中某些线粒体基因发生突变,影响有氧呼吸功能,也能产生一些小菌落突变型。这些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正常生活,传留后代。

 细胞质突变引起的遗传变异与细胞核相比虽然要少得多,但它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相对自主性。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机制。

试题详情

2.染色体突变

 染色体突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也称染色体畸变或异常。它是指染色体数目、大小和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一样,也是产生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

 基因突变大都是DNA分子上碱基的变化,染色体突变则是整个DNA分子在较大范围内的变化,也就是说它有许多基因参与。因此,对生物表型变异的影响也较大。例如,德弗里斯(H.de Vries)关于月见草(Oenothera odorata)显著变异的著名试验,就是由染色体突变所引起的。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遗传物质复制的过程中,染色体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核分裂的过程中,特别是减数分裂期间。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在数目、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例如马蛔虫(Parasaris univalens)有1对染色体,蝶(Lysandra atlantied)大约有220对,有些羊齿类植物(如羊齿草(Ophiaglossum reticulatum))则超过600对。但染色体数目的多少与生物的亲缘程度无直接联系。同样的哺乳类,袋鼠是11对,而狗则是39对。

 (1)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缺失 染色体上丢失一个片段(图1),也即是一个或几个基因的丢失。一般认为,缺水部分如果较大,个体不能成活。最早证明染色体突变的证据是缺失,如布里奇斯(C. B. Bridges,1917)通过果腹果蝇获得缺刻翅的表型。一种称人类的猫叫综合征(Cridu?chat syndrom)就是第5染色体短臂的杂合缺失所致。此病的特征是小头、严重的生长异常和智力呆滞。患者通常不能活到成年。人类其他染色体如第4、13和18上的杂合缺失,也都伴有生理和智力上的缺陷。

 重复 即染色体的某些片段有所增加(重复)。基因重复对个体生活影响不大或无影响,但在进化上可能有重要作用。

 倒位 即染色体内部结构的顺序发生颠倒。倒位不改变染色体及其上面基因的数目。假如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的顺序是ABCDEF,BCD片段的倒位就在染色体上形成ADCBEF的顺序(图2)。臂间倒位的片段包括着丝粒,臂内倒位则不包括。

 易位 即非同源的染色体片段出现了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的交换称相互易位,如一个片段移动到同一染色体的新位置上,或不同染色体上。如不出现相互交换称非相互易位,有时也称转位。

 (2)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有些变化不改变遗传物质的总量(融合和断裂)(图3);有些则在总量上有所改变(非整倍体、单倍体和多倍体)(图4)。

 着丝粒融合 即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整个或大部分合并成一条,丢去一个着丝粒,染色体数目也为此而减少。

 着丝粒断裂 即一条染色体断成两段,它必须产生出一个新的着丝粒,否则细胞分裂时会丢失没有着丝粒的那条染色体。

 非整倍体 即一套正常的染色体中丢失或增加一条或数条染色体。如缺失、单体、三体和四体等等。其中所谓三体即额外增加的一条染色体。人类的第一例非整倍性,即证明唐氏(Down)综合征病人是第21染色体三体。21三体综合症又称先天愚型,此病的原因即在21号染色体上多一条。

 单倍体和多倍体 二倍体(2n)细胞的某同源染色体只有1个(2n-1)或在3个以上的现象。假如有3套染色体即称三倍体,4套者称四倍体,依此类推。多倍体较普遍的形式是染色体的套数乘2,也即四倍体、六倍体、八倍体,它们分别有4套、6套、8套染色体。

 多倍体在某些植物群中很普遍,动物中则较少见。

试题详情

1.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

 (1)保护色

 有些动物之所以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它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很相似。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保护色对于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其他动物都是有利的。具有保护色的动物有很多。例如,大多数昆虫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枯叶、绿叶、树皮、土壤等物体的色彩非常相似。生活在绿色草地和池塘中的青蛙,背部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树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色。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食动物。

 有些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保护色。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有些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

 (2)警戒色

 某种蛾类幼虫的体表色彩鲜艳,有斑纹,很容易被食虫鸟类发现。那么,这会不会对它们自身不利呢?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的体表长着毒毛。如果这些幼虫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吃过这种苦头的鸟再见到这些幼虫就不敢吃它了。像蛾类幼虫这样,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有些毒蛇体表的斑纹,等等,都是警戒色。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

 竹节虫的形态与树枝特别相似,几乎能以假乱真,因而很难被敌害发现。像这样,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拟态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时的模样像枯叶(翅的背面比腹面颜色鲜艳,在停息的时候两翅合拢,现出枯叶的模样)。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可以诱使采食花粉的昆虫飞近,从而将这些昆虫捕食。蜂兰的唇形花瓣常常与雌黄蜂的外表相近,可以吸引雄黄蜂前来“交尾”。雄黄蜂从一朵蜂兰花飞向另一朵蜂兰花,就会帮助蜂兰花传粉。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试题详情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备课资料

试题详情

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试题详情

4.通过模拟保护色的探究活动,试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答案: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只有适应才能生存和繁衍。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试题详情

3.在进行模拟保护色的探究活动中,“你”扮演的角色是( )

 A.猎物        B.捕食者     C.幸存者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