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同颜色的光会不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要求学生回家用蒜瓣为家里培育蒜苗,这样既可以为家里增添一抹绿色,还可以为家里增加一道小菜,学生品味着生活,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真是其乐融融。并继续探究下列问题:
1、叶绿素的形成还与哪些条件有关?
2、在光照相同的情况下,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
1、种子萌发后,子叶、叶片和茎的表皮都会产生叶绿素,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第一组:阳光下幼苗呈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阳光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二组:灯光下幼苗呈浅绿色,较粗壮,暗室幼苗呈黄或白色,较软弱。
结论:灯光也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三组:适温培育幼苗呈绿色,较粗壮,低温培育幼苗呈黄或白色,很弱小。
结论:适宜的温度才能促进叶绿素形成。
第四组:灯光下幼苗与阳光下幼苗相比较,绿色略浅些,茎叶略弱些。
结论:光线的强弱影响叶绿素形成。
第五组:两个烧杯的幼苗均呈绿色,较粗壮。
结论:土壤不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提出问题]:你们如何证实本组的观点?
[多媒体播放]重现实验情景:学生在活动中培育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的过程。
各组从教师处领了三种种子:萝卜、黄豆、麦种。
第一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二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内。
第三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两盆均在室内用同亮度的灯照射,一盆放在室温下,一盆放在低温下。
第四组:用两个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种种子,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阳光下。
第五组:用两个烧杯,每个都放置了三种种子,其中一个放土壤,一个是营养培养基。两个烧杯都放在阳光下。
探究活动的中心是假设的提出。促生假设,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显示几组各种绿色植物图片)
师:绿色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绿色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深思与遐想,这些植物为什么会呈现绿色呢?
生: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
师:叶绿素的形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推理、分析,各组同学依据实物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说出本组的观点,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一组:(展示青萝卜)露在外面的部分呈绿色,埋在土中没见光呈白色,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阳光下能够形成。(评价: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二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够形成,比如:有的商场窗户都被挡住了,室内用灯光照明,在里面养的花也长的非常茂盛,花的叶也能够呈现绿色,所以我们组认为叶绿素在灯光下也能形成。(评价:善于动脑,说出了新的观点。)
第三组:到了秋天,树叶由绿变黄了,我们小组觉得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评价:善于观察。)
第四组:我们组觉得叶绿素在哪一种光下都能形成,不管是阳光,还是灯光,我们组的观点是叶绿素在光下能够形成。(评价:考虑问题比较全面。)
第五组:我们看到的绿色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我们认为土壤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评价:想象力丰富,科学研究需要有创新意识。)
3、创设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学生在显微镜下对叶片的结构作了充分的观察之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伴,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1)交流看法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叶片分表皮、叶肉、叶脉3个部分;叶肉细胞是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体。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在解答时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与课文有很大出入。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表皮都是绿的。气孔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它们叫保护细胞,等等。这些不同的看法,学生通过辩论和进一步的观察,最终应该得出正确结论。
(2)交流成果
由每小组选出制作得最好的一份玻片标本,由教师通过显微摄像投影到屏幕上。教师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评判,选出自己认为做得好的玻片标本并说出理由,再由作者介绍其做法并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提前二至三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培育出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幼苗,要求学生课外分组讨论哪些因素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并在上本节课时以组为单位自选实物证据。
2、创设实验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设问:你认为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经片刻思考后,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可用显微镜;有的提出要先用刀片将叶片切薄。
教师适时插问:怎样才能将叶片切薄?
学生的说法不一。有说横切,有说切去表皮,然后看叶的里面;有的说斜着切;有的说竖着切。
师:到底怎样切才好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桌面上准备的器材由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学生切片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安全问题。)
教师先不直接告诉学生切片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实践,从而找到合适的切片法,这样做虽然有点“费时”,但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明确观察目标,观察临时切片
学生在观察临时切片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细胞的名称吗?②你能看到气孔吗?构成气孔的细胞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叫什么细胞?③叶片的结构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这3个部分的细胞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标本,一边根据课文的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特别强调场所。
(2)是不是整个植物体都含有叶绿体?哪些器官含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哪些部分是绿色的,从而得出“叶片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3)叶的结构特点有哪些适于接受阳光?哪些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
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这样做既可复习已学知识,又可引入新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