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2872  242880  242886  242890  242896  242898  242902  242908  242910  242916  242922  242926  242928  242932  242938  242940  242946  242950  242952  242956  242958  242962  242964  242966  242967  242968  242970  242971  242972  242974  242976  242980  242982  242986  242988  242992  242998  243000  243006  243010  243012  243016  243022  243028  243030  243036  243040  243042  243048  243052  243058  243066  447090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的病原菌。由于这种疾病的症状类型之一是引起皮肤等组织发生黑炭状坏死,故称做“炭疽”。炭疽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亦可传染给人。本病原菌的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农民、牧民、皮毛加工与动物屠宰工人及畜牧兽医工作者容易感染。炭疽对人类及畜牧业威胁很大;由于炭疽杆菌具有致病性强,感染后潜伏期短、病情急和病死率高等特点,历史上,炭疽杆菌曾被用作生物武器和细菌战剂,对此,我们必须提高应有的警惕。

●炭疽杆菌的生物学:炭疽杆菌是菌体最大的致病细菌之一,菌体长4~10 μm,宽1~1.5μm;两端平截成凹陷。在动物或人体内常以单个细胞或几个细胞形成短链存在。在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中则分裂繁殖形成长链状,两个菌体细胞间有清晰的间隙,细胞排列成竹节状。

●炭疽杆菌致病性:炭疽杆菌的致病性是主要引起草食动物传染病,主要摄食含有炭疽杆菌的饲料、饮水而感染肠炭疽;也可因以污染的用具、土壤等直接接触或通过吸血昆虫传播而引起皮肤炭疽;牛、绵羊等最易感染,马、猪、山羊等较差;而狗等肉食动物有相当抵抗力。……可引起败血症。

●炭疽杆菌对人的致病性:人对炭疽杆菌的致病性仍次于草食动物牛、羊。细菌可经皮肤、伤口、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体内,引起4种类型炭疽临床类型。

A.皮肤炭疽:病菌经皮肤的微小损伤侵入,初发部位形成小疖,第3~4 d,中心区发生出血性坏死,周围有大量水泡及不断扩大的水肿区,坏死区破坏后溃疡,血样物结成黑色干枷,称炭疽,皮肤炭疽常伴有中等发热(38℃~39℃)。

B.肺炭疽:吸入带有炭疽芽胞的尘埃造成。

C.肠炭疽:由于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制品而引起。病变在回肠和盲肠,病死率25%左右。

D.脑炭疽:以上3种类型炭疽并发败血症后,引起出血性脑脊髓膜炎,这种类型死亡率极高。

试题详情

在陈旧的馒头、面包、果酱、皮革和霉烂的水果皮上,可以看到青霉和曲霉。通常用橘皮来培养青霉和曲霉。方法是:取潮湿的橘皮或者一小块馒头,放在一块洁净的玻璃上,上面扣上一个小烧杯或小玻璃杯。把这个装置放在温度略高于20℃的暗处培养。几天以后,馒头或橘皮上就会长出各种霉菌来,其中有一些带有青绿颜色的,就是青霉(用橘皮培养青霉效果更好)。实验课上,为了保证学生真正看清楚青霉的无色分枝的菌丝,以及生长在菌丝上面成串的分生孢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取材时必须挑取少量的、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做装片(如果挑取颜色较深的部分,在视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绿色的青霉孢子;如果挑取白色部分,在视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无色的菌丝)。这样,在视野里才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的青霉菌丝,又能看到生长在菌丝顶端的成串的绿色孢子。

为了使实验课上观察的效果更好,可以在上述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人工接种培养(挑取第一次培养的青霉或曲霉,接种在橘皮上进行再次培养)。进行第二次人工接种培养的青霉或曲霉,不仅比较纯净,而且生长得很快,往往1~2 天后就可以供观察使用。

为了观察得更清楚,可以制备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方法是把马铃薯培养基趁热涂在洁净的载玻片的中央,涂成薄薄的一层,用解剖针挑取极少量的青霉或曲霉,进行接种,然后盖上洁净的盖玻片进行培养。培养时,装片最好放在培养皿内,装片下面垫有玻璃棒,培养皿内放一些清水,以保持培养皿内的湿度。在温暖的条件下,2~3 天后就可以进行观察。

附:马铃薯培养基的制备

取去皮马铃薯20 g,切成薄片,放入烧杯中,加水100 mL,煮沸20 min。用纱布滤出汁液,补足水分至100 mL。再加入葡萄糖(或蔗糖)和琼脂各2 g,加热搅拌,使琼脂完全融化即可。

试题详情

醋酸杆菌:是一类能使糖类和酒精氧化成醋酸等产物的短杆菌。醋酸杆菌没有芽孢,不能运动,好氧,在液体培养基的表面容易形成菌膜,常存在于醋和醋的食品中。工业上可以利用醋酸杆菌酿醋、制作醋酸和葡萄糖酸等。

乳酸细菌:是指一类能使糖类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如乳链球菌和乳杆菌等。乳酸细菌呈单个、成双或短链排列。乳酸细菌产生的乳酸具有调味和防腐的作用,所以乳酸细菌广泛地应用在腌菜、泡菜、酸牛奶、青贮饲料等方面,以及工业上的乳酸发酵和制药方面。生存在口腔内的乳酸细菌,能使糖类转化成酸类,从而腐蚀牙齿的釉质,形成龋(qú)齿。

棒状杆菌:是一类细长的杆菌,因菌体的一端或两端粗大(呈棒状)而得名。白喉杆菌是引起人类患白喉的一种棒状杆菌。有些棒状杆菌,如北京棒状杆菌,能利用正烷烃作碳源,发酵生产味精。味精,又名味素,是一种具有鲜肉味的调味品,它的有效成分是谷氨酸单钠盐(麸酸钠)。味精于20世纪初问世,我国于1923年开始生产。最早的味精是用面筋或豆饼作原料,经酸水解,使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谷氨酸,再用碱中和,最后结晶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味精已经改用淀粉作原料,即先把淀粉水解成葡萄糖,然后通过细菌发酵,将葡萄糖转变成谷氨酸,再用碱中和,最后结晶制成的。

试题详情

2.继续收集信息:a.有关食物保存的。

b.有关药物的说明书,并分类。

c.有关生活中处理污水的。生活环境周围是否有污水处理站。

d.收集酒瓶标签上标明酿酒原料常见有哪些?

●备课资料

试题详情

1.请同学回家亲自用干酵母蒸馒头,蒸熟后可带来学校互相品尝。

试题详情

2.利用细菌制作食品:酸奶、泡菜、醋等,利用真菌可制作食品:馒头、面包、酒、酱等。

●活动与探究

试题详情

1.发酵现象

试题详情

两课时

试题详情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