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装有煮熟种子的乙瓶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3、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得出结论:
2、为什么将实验装置放到温暖环境中?
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演示并观察实验过程
讨论:
1、说出演示实验中煮熟种子的作用。
你能解释吗?
萝卜放久了为什么会糠心呢?
粮食为什么要晌干后贮藏呢?
冷藏的蔬菜为什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新鲜呢?
花盆的底部为什么要有洞呢?
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
……
2.第二课时提供的学生设计并完成的4个实验案例,以及教师引导的学生答辩,都反映了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从教学过程看,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确实得到了发展。
1.第一课时的三个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兴趣小组来演示,这一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值得称道。这节课中结论的得出是师生互动中归纳总结出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和质量都较为理想。第一课时的最后,又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让学生课下完成,又为下一课时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
3.学习活动中的两极现象
上述几个精彩案例,小组同学的思维都比较活跃,能动性较强,知识面也较广。而有些小组的成员好“安静”,喜欢做旁观者,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当老师问及时,只是笑而不答。因此学习活动中出现两极的现象。我想这种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来说,是还给他们思维飞跃的空间和激发他们思维创造力的很好的模式,而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却不太合适。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想两者兼顾,就必须对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充分考虑,实行分层教学。这是本人的一点想法,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教学点评]
2.真正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1)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本节教学里,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首先指导学生准备并操作演示实验,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讨论分析交流实验结果,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咨询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促进者,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引导者。
(2)学习方式的改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从本节课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毖?生由“观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2?毖?生能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并能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小组同学共同讨论,共同总结。3?蓖?学们能针对发言小组的设计方案等提出一些问题,表现了同学们思维的目的明确,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这也是这节课的一大收获。
整节课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探索着,虽然他们的语言显得有些幼稚,有些小组的方案设计还有些缺憾,但学生的思维在思辩过程中交叉和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本节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不仅感性认识了植物的呼吸作用,而且认识到植物体所有的活细胞都在时刻进行着呼吸作用。并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不仅认识植物呼吸作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同时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