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课时分配]
本节教学时间为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准备]
[设计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
由于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先通过演示实验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有生物多媒体教室,且实验室设备较为完善),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就是根据这样的精神和要求来设计本节教学过程的。值得高兴的是本节教学效果超出了我所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考]
2.能力:
(1)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 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知识:
(1) 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 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 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 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 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45.下图中(2)是(1)的一个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请据图回答:
(1)C细胞此时处于_________状态,原因是周围_________。
(2)若此时的C细胞代表图(1)的所有细胞,那么整个植物体表现出的现象是_________ 。
44.植物生活过程中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 )
A.氮、磷、硼 B.氮、磷、钾
C.氮、磷、铁 D.钾、铁、硼
43.种植白菜、青菜等叶类蔬菜,应多施( )
A.人含氮的无机盐
B.含磷的无机盐
C.含钾的无机盐
D.含钙的无机盐
42.给农作物施肥后应及时浇水,目的是( )
A.使无机盐充分溶解
B.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C.防止无机盐分解
D.抑制根对无机盐的过量吸收
41.分析下列措施的生物学依据和意义。
(1)栽植好的小树,不要用手去摇晃它,以免损伤_________,而影响_________。 (2)生长期的小麦、玉米要经常划锄松土,增强土壤的_________性,以利于根的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促进根系在土壤中_________。
(3)大雨过后,要及时排除积水,以解除__________________被抑制的状态。
(4)施肥时,不能一次施肥过多,否则会使土壤溶液_________,影响根对_________的吸收,甚至造成植物_________而萎蔫或死亡。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