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2941  242949  242955  242959  242965  242967  242971  242977  242979  242985  242991  242995  242997  243001  243007  243009  243015  243019  243021  243025  243027  243031  243033  243035  243036  243037  243039  243040  243041  243043  243045  243049  243051  243055  243057  243061  243067  243069  243075  243079  243081  243085  243091  243097  243099  243105  243109  243111  243117  243121  243127  243135  447090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试题详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试题详情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试题详情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试题详情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  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试题详情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试题详情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试题详情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试题详情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试题详情

32.移栽幼苗时,可在阴天或傍晚前进行,且去掉部分枝叶,目的是降低(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