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2942  242950  242956  242960  242966  242968  242972  242978  242980  242986  242992  242996  242998  243002  243008  243010  243016  243020  243022  243026  243028  243032  243034  243036  243037  243038  243040  243041  243042  243044  243046  243050  243052  243056  243058  243062  243068  243070  243076  243080  243082  243086  243092  243098  243100  243106  243110  243112  243118  243122  243128  243136  447090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试题详情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试题详情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试题详情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试题详情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试题详情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试题详情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试题详情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试题详情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试题详情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