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3147  243155  243161  243165  243171  243173  243177  243183  243185  243191  243197  243201  243203  243207  243213  243215  243221  243225  243227  243231  243233  243237  243239  243241  243242  243243  243245  243246  243247  243249  243251  243255  243257  243261  243263  243267  243273  243275  243281  243285  243287  243291  243297  243303  243305  243311  243315  243317  243323  243327  243333  243341  447090 

3、节约能源,不浪费

试题详情

2、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试题详情

2、1、与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试题详情

2、例如:乱扔垃圾  经常使用塑料袋 破坏花草等,增强环保意识

试题详情

2、建议:1、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数量;2、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3,培植经济农业项目,合理利用耕地

      2,1、快餐饭盒、塑料杯、电器包装、废电池

试题详情

2.为了保护生物圈,为了人类更好的明天,你愿为“人和生物圈”这个计划做出哪些努力

答案:一。1,1、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试题详情

中国是“人和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1978年9月,成立了"人和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参加"人和生物圈"计划的研究和执行。

由于生物圈是人类生存、活动、发展的根基,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活得安宁舒适,保证子子孙孙都有资源可利用,就必须保护好生物圈,与一切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滥捕乱伐生物物种的行为进行斗争,并积极为可更新资源的再生和再利用创造条件。

1.生物圈为人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试题详情

2.周边课程资源分析

 我县地处滇中地区,县西北边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区,其他三面是珠江水系水土保持区。近年来我县的“保护母亲河活动”成效显著:建成了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云南江川项目,项目总投资180万元,治理面积350公顷,植树造林330公顷,并完成了多个治理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环保活动经常开展。这些都是我们最直接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结合丰富的电视、网络、书刊等信息资源,并通过走访县植保站、县林业局等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资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行了合理的补充、拓展和整合。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突破口,倡导和凸显“自主、合作、参与、创新”的学习方式,将“合作、参与”置于核心地位。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课程资源,教师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者。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合作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如何利用和开发本地的课程资源,构建学生的自主参与“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应注意收集整理,真正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同时认识到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能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进而得出合乎自己逻辑的正确与错误、是非与美丑等价值判断,这就是形成情感的价值概念化。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展示与讨论,使学生的生态学观念概念化,这也是我们今后应该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我深感学生的创造力及潜能之大,只要教师注意开发与利用,学生将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的最大来源。同时更深感教师责任重大,我将会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于教学之中,与学生共同发展。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的教学,从本课的目标设置来看,教学目标设置适当,能够体现编者的编写意图。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设计,并做了教学改进;能结合当地的泥石流事例及环保活动,较好地整合了当地的课程资源,并注重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参与资料的收集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本课是本章最后一节课,教学中通过有机综合相应知识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的零散传授及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学生成了知识的构建者和愉快的收获者。最后,教师能将课前准备及课后实践创新在课中有机结合,体现课堂教学的拓展、实践与创新。

 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问题提出后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2.对学生的讨论及回答应抓住普遍性的问题作出鼓励性点评;3.校园绿化方案的设计,教师要根据校园中的实际情况作必要的提示。

        (点评人:云南省玉溪市教科所生物高级教师 刘永芬)

[附]小组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表

   请依据下表中的评价项目进行自我评价后,交给老师,由老师组织班级评价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

试题详情

1.学校的教学情况分析

 我校是县城惟一的初级中学,“两湖”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与县团委组织的“让团旗在两湖面山飘扬,使绿色在青年脚下延伸”活动,大多教学生都参加过植树造林活动。学生对树种的选择以及常见树种的生态功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校建有多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并开设了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课,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能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试题详情

4.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意义;

 (2)激发学生参与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设计思路]

 本节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是在学生认识了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以及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方面所实施的绿色生态工程的进展和远景,使学生们认识到参加植树种草、保护每一片绿叶,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按照新的课程理念,从我校的学情和课程资源出发,在系统分析和整体把握教学中的各种主要因素后,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合作者的位置上,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当地的绿色生态工程资料或通过中国绿化网(http://)等上网查询收集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及其他生态工程的资料,进一步了解绿色生态工程在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质疑,使学生在资料收集与调查中学会合作,在思考或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中的实践中学会创新。

 “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是构建本节课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总体教学模式构建如下:

[教学背景分析]

 新的课程理念重视科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谋求科学世界向学生生活的回归。在教学中要求与本地的课程资源相结合,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因此,对本地的教学背景分析如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