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胃的吸收
3、小肠的消化
2、胃的消化
1、口腔的消化
2、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1、消化管 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和肛门
2.用剪刀剪开纸质“小肠”结构内壁、外壁。
a.用厘米尺、计算器测量并计算“小肠”内壁的表面积。
b.用厘米尺、计算器测量并计算“小肠”外壁的表面积。
c.计算“小肠”内壁与外壁表面积的比值。
3?碧畋恚?
各组同学分别到黑板前填上了本组计算值。
“同学们,我们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皱襞和绒毛大大地扩大了小肠的表面积,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使得生物体在有限长度和体积的小肠中能同时完成大面积消化和吸收功能。”
“说得太好了,人体许多器官都与小肠一样有十分奇妙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请大家在今后学习时注意体会。现在,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肠还有哪些认识和感想。”
同学们纷纷说出:“小肠皱襞和绒毛非常重要,不可缺少。”“小肠内表面积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我们吃进去的绝大部分营养都是由小肠的绒毛吸收的。”“小肠如此重要,我得好好保护小肠。”“不能偏食、挑食。”“不能大量吃冷饮或暴饮暴食。”“不能吃有污染的食物,否则会伤到小肠。”“不能三根肠闲两根半。”“我觉得消化系统的每个器官都需要保护,比如胃能吸收水和酒精,饮酒过量就会伤到胃,当然小肠的地位更重要。”
同学们的思维敞开着谈了许多,我以“珍爱生命,珍惜健康”作为结束语。
研究性作业:
我们通过放大镜观察到了小肠的皱襞和小肠绒毛,没能看到微绒毛的结构,各生物小组设计能看清微绒毛的实验,整理好交给老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去感知,最后通过自制小肠纸质模型使学生感受到小肠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明白病从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处: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自主获取知识,达成共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足之处:如何使学生的实验观察更有效,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如鸡的小肠,在剪开时,可以让组内的任何一位同学操作,不能只限实验员,本实验选材可以不仅仅限于鸡的小肠,如有条件也可用猪小肠、鸭小肠、羊小肠等作为实验的材料。
[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和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我们身边的事或现象,吸引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引入课题。
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建立在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的全过程,描述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究出的每一结论对学生解决困惑都有帮助,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方面,还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以及现代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在教学方式上,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学习”,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多个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教学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思考,大胆实践,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通过大屏幕寻找有疑惑、有创意、值得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建构新知的能力;在观察小肠结构的实验中,没有先看书,而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后自己主动翻书获取新知,形成探究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在动手制作小肠壁结构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人小肠壁的结构。这样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与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本节课成功地解决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整个教学首先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学生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诱导和灌输,而是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启示,课堂中每一个结论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与此同时,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全“放散羊”,而是有效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地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完善的观点进行有效的点拨与指导,使课堂教学科学而有序地进行,真正地变“讲堂”为“学堂”。同时又能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拘泥于教材原有内容和体系的限制,成功地引导学生探究超越教材之外的新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之,这一堂课师生之间互相挑战、互相启发、互相研讨、互有所学。通过交往互动,把教材上原本死的条框知识都变成了每个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
1.以生物实验组为单位(8个组),借鉴教室前面摆的人的小肠结构模型,参考书中图8??9。
2.一个人的胃手术切除1/3还能活,一个人的小肠手术切除了,这个人还能不能活了?
同学们争论起来……最后得出不能活的结论,原因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
我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肯定。
“那么小肠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适于吸收呢?请同学们分组实验,观察鸡的小肠内表面。”
要求:各生物小组实验员检查实验用品,并用解剖剪剪开小肠,露出肠内表面,指导本组同学观察放在培养皿中的小肠。
各组同学秩序井然地操作着,我在一旁巡视。
“这是什么?”学生开始观察、讨论,有的同学开始看书。
“我看到环状的是皱襞。”
“我用放大镜看到了皱襞上面的绒毛。”
“我也看到了小肠绒毛。”又有同学激动起来。
“我们通过大屏幕观察到小肠的外表,通过实验看到了鸡小肠内壁,下面请你们介绍你获得的有关小肠的知识。”
第二组的陈明远走上台前介绍:“人的小肠细长,盘曲在腹腔中,长约5-6m,是消化器官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增大约三倍,我看见了浅粉色的皱襞,环状的,皱襞表面的小肠绒毛我也看见了。”
第四组的杨成走上台来:“人的小肠盘曲在腹腔内,长约5-6m,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在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长在皱襞上的肠绒毛,使内表面积增大约30倍,内表面越大,吸收营养成分就越多。”
第五组的同学显得胸有成竹,从容走上台来介绍:“小肠长约5-6m,相当于从东墙到西墙这么长,盘曲在人的腹腔中,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它的环形皱襞上还有小肠绒毛,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吸收的表面积,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内表面比原来增大近600倍。在实验中,我看到了皱襞,而绒毛和微绒毛,我是看书获得的,一个成年人的小肠内表面积约达200m2,相当于三个教室这么大,看似不起眼的小肠内表面竟如此大,与它的吸收作用有直接关系,营养物质穿过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这就是小肠的吸收作用。”全班同学给予了他们雷鸣般的掌声。
“你真棒,把老师想讲的全都讲出来了,还能联系实际形象地说明,令老师佩服。我建议把这节课的最佳演讲员称号给他,同学们同意吗?”“同意!”
下面请同学看大屏幕:小肠绒毛的结构。
我解释如下:小肠绒毛壁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小肠绒毛里盘绕着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的壁也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营养成分如水、无机盐、甘油等穿过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随血液流经全身各处,为各个细胞提供营养,补充能量,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一个成人的小肠内表面积竟达200m2,下面请同学们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探究皱襞能将表面积扩大多少?”
1.一撇一捺组成人,顶天立地,但无论多么高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营养物质由消化管壁进入血液了,与组成身体的细胞有什么关系呢?
“血液把营养运给细胞”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