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3250  243258  243264  243268  243274  243276  243280  243286  243288  243294  243300  243304  243306  243310  243316  243318  243324  243328  243330  243334  243336  243340  243342  243344  243345  243346  243348  243349  243350  243352  243354  243358  243360  243364  243366  243370  243376  243378  243384  243388  243390  243394  243400  243406  243408  243414  243418  243420  243426  243430  243436  243444  447090 

4.这堂课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我在四个班级上了这堂课,其中有两个学生素质较差的班级教学时间略显不足,这也是在探究性教学中一直使我感到困惑的问题。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探究性学习。有的小组不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设计思路打不开,方法不对头,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案,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此外,在课堂反馈、讨论中,有些小组代表语言表达能力差,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紧张,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2)尽管那位卖猪肉的个体户为我们提供了这堂课所需的实验材料,但由于需要量较大,所以到最后仍感到材料供不应求。此外,这堂课准备实验的工作量非常大,再加上人手不足,所以课前准备非常辛苦。我想,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可以将实施方案的这个环节改为由兴趣小组的学生来进行,然后,再由他们给同学们介绍和演示,这样同样可以达成教学目标,还能缓解材料和人手不足及工作量大的问题。

[教学点评]

 不墨守成规、囿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灵活创设课堂活动,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它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创新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新课程理念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该课把教材中原来安排在第二节“血液循环”后“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变化”的演示实验提到第一节,并且改为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这不仅更便于学生观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更符合学生获取“血红蛋白特性”知识及掌握“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为下一节课“血液循环”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从而使整章的教学更为合理和流畅。第二,最有创意、最富有教育创新精神的,是该课创设了让学生自主设计“验证血红蛋白特性”的探究活动,这个活动教材上并没有要求,教参及其他新课标版本教材也没有出现,然而,它并非教师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教学表现,而是一个通过学生努力完全可以完成的探究活动,是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该课的教学实践也完全说明了这一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你看,该课“教学反思”中列举的第一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那么符合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同时,又能很好地验证知识和说明问题;而第二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又是那么富有创意,从方案中可以看出,学生是模仿、借鉴了普利斯特利“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这不正说明了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已经自觉地把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了吗?这种能力的迁移不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吗?尽管该实验设计还不尽严密(如燃烧蜡烛的甲装置密封,而不放蜡烛的乙装置敞开,这样使得变量不只一个,除了气体成分的差异之外还有温度的差异),然而,我们从中看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特别是设计该实验的学生是一个学习较一般的学生,能模仿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并有自己的创意,更显得可贵。

 显然,上述课堂活动的创设和开展,对于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有着极好的教学作用,然而,在这些课堂活动的创设和开展背后,是教师艰辛的劳动和付出,这当中包括对教学资源的多方开发,对学生探究实验的大量准备工作等等,这些工作量是无法计算的,它需要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才使得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和深入开展。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辛勤奋战在课改第一线的老师充满深深的敬意!

 当然,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该课的教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实际上无论是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或是该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所进行的验证性探究实验,所显示的现象都是静态的,它很难说明“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容易分离”的特性,如果能在学生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如在第一组学生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设置一个自身对照实验,在向试管中的红细胞注入氧气,观察颜色变化之后,再注入二氧化碳观察颜色变化,这样,探究设计的科学性将更为严密,更能说明问题。

试题详情

3.这堂课设计的几个Flash动画“声形并貌”,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学生观看了“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动画后,马上联想到了运送煤气的工人;看了“白细胞与病菌搏斗”的动画后便联想到了“反恐精英”“铁血战士”;看了“血小板堵伤口”动画后,则联想到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身躯堵决口的场面,这种联想不仅能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我相信,这部分知识将会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试题详情

2.“验证血红蛋白的特性”这一探究性实验是我们自己增加的,教材中并没有这个活动。我们想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来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红细胞功能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实验探究的能力。然而,在备课中我们遇到了如何获取实验材料的问题。我们想到了那位学校附近卖猪肉的个体户,自从课改实验开始后,我们就和这位个体户挂了钩,在我们的指导下,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验材料。此次,我们又一次求助于他,在他的支持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吧。

试题详情

1.“验证血红蛋白的特性”这一探究性实验,从实验方法的构建到实验的实施以及实验结果分析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激发了创新的火花,许多实验方案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准确、科学、富有创意。特别是个别“中等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更是使我惊讶不已。例如:

 方案一:

 材料用具:三支装有分层血液的试管、封装有氧气的注射器、封装有二氧化碳的注射器、标签。

 方法步骤:

 (1)将三支装有等量的分层血液的试管,分别贴上A、B、C三张标签。

 (2)将三支试管中的血浆和白细胞、血小板倒出,只剩下红细胞。调整三支试管中的红细胞量,使之相等。

 (3)把封装有氧气的注射器里的气体注入A试管的红细胞中,把封装有二氧化碳的注射器里的气体注入B试管的红细胞中,C试管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

 (4)观察三支试管中红细胞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

 如图所示:

材料用具:两个能够加盖密封的玻璃槽、两个装有等量红细胞的培养皿、一支蜡烛。

 方法步骤:

 (1)在甲、乙两个玻璃槽里各放入一个装有红细胞的培养皿。

 (2)在甲装置中放入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盖上盖子加以密封,乙装置敞开不加盖。

 (3)待到甲装置中蜡烛熄灭后,观察甲装置和乙装置中红细胞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是一个“中等生” 设计的。尽管这个方案设计还不尽严密,但却是富有创意的,从他的设计思路可以看出是模仿光合作用的某些实验思路来设计的。由此,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主探究对学生智能开发所起的作用,也使我认识到了,并不是只有“优等生”才能够进行探究性学习。

试题详情

3.教学过程安排:

 我们参考“教参”的课时安排,用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研究血液的组成,第二课时研究血细胞的功能。

 在第一个课时里,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实验,研究和认识了血液的组成和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然后,分组“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观察材料:猪的血块),并通过课件观看一个有关血红蛋白特性的视频文件,看到“血液在氧气浓度高的情况下颜色变得鲜红,在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的情况下颜色变得暗红”的实验现象。有了以上的知识和认识后,我们建议各小组设计一个验证血红蛋白特性的探究性实验方案。为了配合学生的设计和实验,我们提出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材料: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氧气、二氧化碳、静脉注射用的带有长软管的注射针头和注射器、试管、烧杯等。要求各小组将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写成通知单,提前通知我们,以便做好准备,在“血细胞的功能”一课中进行探究学习。

 “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的演示实验,教材原本是安排在本节教学内容之后的,我们把它改为分组实验,并移至第一个课时,是因为这个实验的材料容易获取、较为廉价,而且,这个实验通过分组观察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更具体地观察到血液颜色的变化,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此外,结合血红蛋白特性和动、静脉血概念的提出,“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可以使得教学过程更为合理、流畅,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打下了基础,帮助他们打开方案设计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抽象的,特别是红细胞对人体的作用过程,学生是难以观察和体验到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我们先通过观察和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血红蛋白的特性和动、静脉血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 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血红蛋白的特性”进行自主探究。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生物实验室也配备多媒体,且实验室设备较为完善),所以,有条件完成以上所设计的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试题详情

2.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回顾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引入血细胞功能的探究→引导学生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探究血红蛋白的特性,然后根据探究结果推测红细胞的功能→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认识白细胞的功能→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认识血小板的功能→知识的拓展、升华

试题详情

1.总体思路:教师提出学习建议并提供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结合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激趣、引思,从而使学生获得三种血细胞功能的知识。

 课前――学生明确问题、确定探究方向、设计实验方案。

 课堂――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及教师提供的各种信息在探究中学习。

试题详情

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如“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吞噬病菌”“血小板堵伤口”的Flash动画。

 (2)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并提供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按照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建议和材料进行自主研究,并为学生创造观察、探究、动手实验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和全班交流,去解决学习和探究中的困难,最终完成对学习目标的学习。

[设计思路]

试题详情

1.教学重、难点分析:

 (1)血细胞的功能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血细胞对人体起作用的过程学生难以观察到,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2)设计并执行探究血红蛋白特性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另一个难点。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迸发创新精神,并且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