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3412  243420  243426  243430  243436  243438  243442  243448  243450  243456  243462  243466  243468  243472  243478  243480  243486  243490  243492  243496  243498  243502  243504  243506  243507  243508  243510  243511  243512  243514  243516  243520  243522  243526  243528  243532  243538  243540  243546  243550  243552  243556  243562  243568  243570  243576  243580  243582  243588  243592  243598  243606  447090 

3.制作完毕,各小组汇报展示制作成果,相互点评,交流体会。

(通过对肾单位简易模型的制作,同学们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试题详情

3.每小组根据本组的设计方案,分别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

试题详情

2.学生在能概述肾脏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充分理解肾单位组成的基础上,各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大胆设想肾单位简易模型的制作方案。

试题详情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人体在利用细胞内物质氧化分解所释放能量的同时,会产生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排泄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有三条,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所以在第一课时《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中重点是了解肾脏的结构。在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学生观察猪、羊等哺乳动物的肾脏。在学生能辨认皮质、髓质和肾盂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肾单位的结构组成,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对学习尿的形成至关重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教材还介绍了生活中如何注意保护肾脏等知识,这对学生关注健康,树立保护自我意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生分析

(1)学生对实验一般都比较有兴趣。对肾脏多数学生也不陌生,但要注意把学生的一般兴趣引导到科学实验上来。

(2)学生在动手操时,方法也可能有很多种,结论意见也可能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不一定急于分出哪组的方法和结论是否正确,应更多的表现出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注意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

教师通过提供录像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对于探究活动和动手制作时的材料和步骤,却不做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实施。教师只是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之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知识支持,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小组围坐、相互平价、各抒己见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便利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总之,这个教案的设计目的不是重点强调知识的结论性,而是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真正体验科学的过程与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概述肾脏的结构;描述排泄的途径。

技能性目标:

练习使用解剖刀剖开哺乳动物的肾脏,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制作肾单位简易模型。

情感性目标:关注人体肾脏的卫生保健;体验探究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创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录像资料(你了解人工肾吗?)、多媒体课件(肾脏的纵切、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新鲜猪、羊的肾脏(或肾脏模型)、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放大镜、小气球、透明软塑料管、小玻璃漏斗、红(蓝)色塑料管或红(蓝)色电线、曲形玻璃管等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录像资料:你了解人工肾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象资料,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观察肾脏的结构。
在观察时只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即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让同学放手观察和思考。
为帮助提高实验效果,可出示实验题目,如:
1.观察新鲜猪肾脏(或肾脏模型)的形状、颜色,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用解剖刀将肾脏纵剖为前、后两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肾脏各部分有什么结构特点?
 
教师深入到各组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
 
在交流时,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地方由学生自行纠正或补充,教师可做适当的修订。
 
 
 
在学生观察肾脏微观结构(65页图3-21)时,教师有必要作一些提示和讲解,使学生明白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的位置结构关系。
 
引导学生充分设计想象,放手大胆制作。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注意表扬具有创新精神的同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网上浏览,了解有关肾脏保健以及预防肾脏等疾病的相关知识。
 

学生提出问题: 肾脏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它在人体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学生四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选出小组长,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尽其责,尽量调动起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同学认真观察,小组成员间进行议论。

观察完毕,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课本3-20)肾脏的纵切,填写下表:

 
分布位置
颜色或形状
皮质
 
 
髓质
 
 
肾盂
 
 

观察结束后,各小组间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结论。

讨论制作:

1.  各小组根据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课本3-21)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分组讨论:

(1)肾小体和肾单位是由什么组成的?

(2)肾小球是什么结构?

(3)肾小球与肾小囊有什么位置关系?

(4)肾小体、肾小管和肾单位各分布在肾脏的什么部位?

试题详情

教材分析

《吸烟的危害》从知识角度来看,本节无难点。但从对学生全面素质要求来看,不仅让学生明白吸烟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养成不吸烟的习惯,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科学方法,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和交流。吸毒也常始自吸烟。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特别重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建议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召开主题班会,做吸烟有害的调查,开展坚决不吸第一支烟的宣誓活动等。通过参与探究竟的实验、调查、讨论等活动,了解吸烟危害人体健康,要做到不但自己不吸烟,还要劝家长、亲友戒烟。

学生分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正处于对吸烟好奇的时期,家庭、社会的影响常常大于学校的教育作用,真正做到不吸烟,尤其是终身不吸烟是比较困难的,一定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吸烟的危害。

设计理念

学生通过“探究竟”中的探究实验,真正认识吸烟的危害。不仅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技能性目标:

(1)尝试探究香烟对动物的危害的方法。

(2)尝试资料数据分析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拒绝吸烟。

(2)体验探究或实验等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配制香烟浸出液:上课前2小时配制好香烟浸出液,方法很简单,把一支香烟去掉过滤嘴,剪成3~4段,放入盛有清水的试管中浸泡。1号试管内放1段香烟,2号试管内放2段(如课本63页“技能卡”)。

(2)饲养水蚤:可在池塘用小网捕捞,放在池水或清水中饲养;水蚤是金鱼的饵料,春天在花鸟鱼虫市场上有售。

(3)以探究香烟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为例,一般实验设计准备如下材料用具:试管(或小烧杯)、漏斗、过滤纸、吸水纸、吸管、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秒表(或有秒针的手表)、水蚤等。教师应尽量备齐学生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用“禁止吸烟”的标志牌,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公共场所要禁止吸烟呢?那么教师就可以由此调动学生:“我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吸烟确实危害健康呢?”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实验。
(导入的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自行设计:如提问学生:吸烟对健康有什么危害?或讲一有关吸烟的故事,提起学生的注意。)
“探究竟”①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课本中用图3-18的实验设置的情境,(水蚤在香烟浸出液中,一天后全部死亡,而在清水中却能正常生活。)启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都可以让他们想方法去探究。
②做出假设
根据本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假设。教师应提示学生:由于同学提出的问题不同,所做出的假设也会不同。
在各组做出假设的过程,教师要进行指导,因为做出假设的过程对学生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学生提出其他方面的问题,那么假设也要选择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中的一种(如呼吸加快或减慢、运动加快或减慢等)。
③设计实验
应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注意表扬积极思考的学生。
教师要给与实验方法的指导:
水蚤的心脏跳动比较容易观察,所以课本中以水蚤为实验材料,目的是观察香烟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香烟对动物呼吸或运动等方面也是有影响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更多种类的动物,供同学选用,另外做出实验设计进行探究,如用蚯蚓、蝗虫、蛞蝓作实验材料,结合课后“试试看”,观察香烟烟雾对其呼吸或运动等方面的影响。
 
④完成实验
指导学生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如果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合理、可行,应积极支持学生有独创性的实验设计)。水蚤的心率很快,记数时应特别注意。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交流
各组之间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也不是坏事,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各组的实验过程,展开讨论。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十分有益的。
“实际用”可设计下面的活动
调查家长吸烟的情况,为家长算一笔吸烟账。
调查有吸烟史的家长或其他长辈、亲友的“烟龄”。每天吸烟的量、平时吸烟的烟价。算:
·这位家长用于吸烟的钱已经花了大约多少元?
·若从现在起开始戒烟,按平均寿命70岁计算,后半生可以节省多少钱?
·以每年交300元可以资助一名贫困生读书计,这笔钱可以资助多少名失学的学生读书?
若学生设计出更好的活动,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而且也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对吸烟对健康有哪些危害可以说出一些,不要求学生回答的很全面。
通过生动的事例或详实的数字,引起学生对吸烟的危害产生震惊和关注,从而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探究实验中来。
 
学生可能就水蚤死亡的原因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水蚤死亡是由于香烟浸出液影响心率;也可能有的学生认为香烟浸出液影响水蚤的呼吸、运动、取食等等。
 
 
 
学生尝试做出假设:
例如某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香烟浸出液是否影响水蚤的心率,那么所做的假设可以是下列两个中的一个,即水蚤的心率随着香烟浸出液浓度的增大而加快或水蚤的心率随着香烟浸出液浓度的增大而减慢。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说明实验步骤
 
以探究香烟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为例。方法步骤:
用吸管在培养液中吸取一只活泼的水蚤,放在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脏跳动并记录心率(次/分)。
用吸水纸吸去水蚤身体上的清水,滴加1号试管中的香烟浸出液并冲洗两次,观察并记录水蚤心率。
同样方法,用吸水纸吸去水蚤身体上的1号香烟浸出液,滴加2号香烟浸出液,观察并记录水蚤心率。
按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同学之间分工合作。
 
 
 
当各组做完实验后,在组长的组织下,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各组的实验结论在全班汇报、交流。
 
 
 
 
了解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后,做到不但自己不吸烟,还要劝家长、亲友戒烟。
 
 
 
这些活动可以由学生进一步设计并付诸实施。

第二节  排 泄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学  吴晶

试题详情

2.领悟生命本质的运动之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和注入空气的对比实验”的器材,教材中用的是三角瓶和注射针管,可根据学校情况,选用小烧杯或试管均可,注射针管也可改用小打气筒。澄清的石灰水最好在课前配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体内气体交换”的flash 动画(或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空气清新剂。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冬季气温低,有些同学怕冷,不愿打开门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出示表格“吸入气、呼出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见附表1)引导学生分析氧气、二氧化碳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如何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和注入空气的对比实验(注意吹入气体后,发现澄清水石灰水变混浊,就停止吹气;吹气和打气的量控制基本相同。)
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引出呼吸运动的过程。在分析之前要介绍气体扩散原理,作为知识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分子总是由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向扩散。
 
 
 
教师重点帮助学生分析肺泡处气体交换过程,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则可由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分析氧“消耗”在什么地方了,二氧化碳是在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
 
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实际用”关于高山反应、菜窖中二氧化碳含量高、煤气中毒等常识,
根据已有常识,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一般能够说出教室里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结合所给资料,学生尝试定量分析氧气、二氧化碳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和注入空气的对比实验”比较简单,也容易成功,有条件的学校可分组进行。)
 
学生总结本实验说明什么?
 
 
 
 
 
一名学生在教室前面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或举例:为什么家长在厨房炒菜,你在其他房间也能闻到香味?)
观看flash动画,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
 
 
分析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学生反复分析几次,基本掌握以后,可以完成59页图3-14的练习。
 
 
 
通过呼吸全过程的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包括四个连续的过程,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进入体内的氧气可将体内的有机物不断的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同时,不断的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呼吸功能发生障碍,将导致细胞缺氧和二氧化碳的聚积,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进而危及人的生命。
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在遇到这类问题时知道如何做。

表1  吸入气、呼出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

气体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O2
   20.96
   16.4
CO2
   0.04
   4.1
N2
   79.00
   79.5
合计
  100.00
  100.00

试题详情

1.形成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试题详情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技能性目标:

使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

情感性目标:

试题详情

2.说明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试题详情

教材分析

《人体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内容是先通过“身边事”中列举的数据,说明人体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而产生二氧化碳,进而又在“探究竟”中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确实多。学生就会要求解答“为什么”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清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竟”通过分析在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与其周围毛细血管处,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小,根据气体扩散原理,来确定气体在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方向,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

重点:掌握体内的气体交换。因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后,有利于巩固所学习的血液循环这个重点知识,还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呼吸。

难点:体内气体的交换。对于学生来说,气体交换是个复杂、连续的过程,弄清楚氧气、二氧化碳在体内的流动全过程,实际上就是和血液循环相联系的。这一知识点既是重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之处。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还没有学习过扩散作用,另外肺泡里的气体、血液中的气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建议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感性地体验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分析

虽然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血液循环,学生对体循环、肺循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氧气究竟是如何从外界的大气到达人体的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放到外界大气中的双向过程还不是很清晰。该节课是在学习血液循环、肺通气的基础上,对氧气、二氧化碳在外界、肺泡、肺泡毛细血管、心脏、组织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中流动的特点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学习。

设计理念

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着重指导学生对比记忆和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对比记忆是一种高效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对氧气进入人体的组织细胞的全过程和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流动到外界的全过程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归纳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虽然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全过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