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4031  244039  244045  244049  244055  244057  244061  244067  244069  244075  244081  244085  244087  244091  244097  244099  244105  244109  244111  244115  244117  244121  244123  244125  244126  244127  244129  244130  244131  244133  244135  244139  244141  244145  244147  244151  244157  244159  244165  244169  244171  244175  244181  244187  244189  244195  244199  244201  244207  244211  244217  244225  447090 

4.在下列情况下适于农民储藏种子的是(   )。

   A.将种子晒干吊在通风阴凉的地方      B.将种子储存在冷库里

   C.装在布袋里放在向阳的地方        D.将种子放在密闭的容器里

试题详情

3.下列不属于蕨类植物特征的是(   )。

   A.一般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B.受精离不开水

   C. 一般生活在阴湿的环境          D.能开花结果,依靠种子繁殖下一代

试题详情

  l.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是因为湖水中(   )大量繁殖,漂浮于水中的原因。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藻类植物     D.种子植物

2.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上用的煤其实主要是距今2亿多年以前(   )的遗体形成的。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试题详情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开门见山,出示水循环动画图,引入第一个复习内容:蒸腾作用。   学生观察“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动画课件。发挥空间想象力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在生物圈中循环的过程。   (提高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请同学思考问题:绿色植物通过什么生理过程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学生抢答:根的吸水和叶的蒸腾作用。   教师出示表示蒸腾作用的“水由根到茎、再到叶、由气孔蒸腾到大气中”的Flash动画,请同学回忆蒸腾作用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讲解:“水由根吸收到茎,运输到叶,变成气体由气孔蒸腾出去”。其他同学对此作出评价并交流。   (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在课外进行蒸腾作用的探究:①有的将一盆花的茎部以上部分套上塑料袋,放到光下,过一会儿,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②有的将新买来的蔬菜的叶子套上塑料袋,过一会儿,袋的内层有水珠出现。等等……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提高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让学生根据数字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实例:大树底下好乘凉,夏天到森林里去避暑、度假感到凉爽,是由于蒸腾作用使空气湿润、清新等。    引导:①到了冬天人和动物要加衣服,而北方冬季的大部分植物却为什么要脱落树叶脱衣服呢?②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分却从低处流向高处呢?    分组讨论:①蒸腾作用就像动物出汗,水变成气体时会带走大部分的热量,冬季落叶是为了避免植物体内水分过多地散失。②蒸腾作用像抽水机一样形成一股蒸腾拉力把水和无机盐“抽”上去。    引导实践:学了蒸腾作用的原理你怎样帮助家人、亲友成功地移栽幼苗?    讨论后回答:去掉一些叶子、傍晚移栽、注意遮荫等。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一次高潮,此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联系实际,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绿色植物为生物圈的一切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教师创设数字情景:光合作用每产生100 kg葡萄糖可吸收二氧化碳146.7 kg,释放氧106.7 kg,100 kg葡萄糖所储存的热量可烧开4804 kg的15℃的水。学生汇报搜集的数字资料,如:生物圈中绿色植物一年制造的有机物约为1 000多亿吨。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以及条件,进行讨论。    教师出示Flash动画:技能训练,“金鱼藻在灯泡附近不同距离处产生不同数目气泡”的动画。让学生根据教材中设计的两个问题,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代表轮流发言:灯泡附近,气泡越多,说明光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甲学生:如果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就不会有气泡,因为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   乙学生:反驳甲,认为有少量气泡产生,理由是暗处可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教师给予甲、乙二人表扬并进行校正。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二次高潮。提高了逆向思维能力。)    小组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组汇报,讲述在课外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    学生评价哪个小组的探究实验做得最好。    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对所有汇报都给予肯定鼓励,发动全班同学评价;   (提高了交流、合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出示剪贴图:地球,地球上一片放大的绿叶,绿叶周围有人在呼吸、牛、羊等在啃食树叶。请学生据此图进行“看图说话”,说明寓意并根据数字资料分析讨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以及人的直接和间接的食物来源是光合作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养活了一切生物, 释放氧气供一切生物呼吸需要。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三次高潮,学生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教师创设数字情景:大气中含氧量维 持在21%的水平,含二氧化碳量维持在0.03%的水平。学生汇报课下搜集的资料:l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吸收1 000kg二氧化碳可释放730kg氧气,每年每公顷森林吸收碳量热带雨林为4 500-16 000 kg,温带林为2 700-11 200 kg,寒带林为1 800-9 000 kg。引导解释碳氧平衡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气体变化,描述生物圈是怎样达到碳氧平衡的。   引导质疑: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把光合作用制造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为什么?请同学力老师解释现象:刚收获的粮堆为什么发热了?萝卜为什么空心了、变轻了?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   分组讨论呼吸作用的意义,代表轮流发言:1.呼吸作用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2.刚收获的粮堆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使粮堆发热。3.萝卜空心是呼吸作用把萝卜内的有机物分解了。4.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是因为新疆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了第四次高潮。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

试题详情

14、成都市政府明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以保护环境。试分析说明:

试题详情

13、如图,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引入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没想到泛滥成灾,主要的原因是( D )

A.没有天敌    B.气候适宜     C.繁殖力强     D.以上原因都存在

试题详情

12、连线:造成下列环境污染的原因各是什么?    ①酸雨        A.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②温室效应       B.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    ③臭氧层破坏       C.大量使用氟利昂、排放含氮废气

试题详情

11、在南极的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空洞,因而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紫外线增多,使生物受到严重影响。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由人类下列哪项活动产生的?   ( C )

A.使用大量的农药    B.汽车尾气排放量加大    C.使用含氟制剂    D.人口增多

试题详情

10、酸雨的危害不是……………………………………………………(D )   A.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 B.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   C.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叶   D.使土壤中汞、银、镉含量增高

提高训练

试题详情

9、.下列污染中,不属全球性大气污染的是…………………………(C )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草原沙化      D.臭氧层破坏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