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5410  245418  245424  245428  245434  245436  245440  245446  245448  245454  245460  245464  245466  245470  245476  245478  245484  245488  245490  245494  245496  245500  245502  245504  245505  245506  245508  245509  245510  245512  245514  245518  245520  245524  245526  245530  245536  245538  245544  245548  245550  245554  245560  245566  245568  245574  245578  245580  245586  245590  245596  245604  447090 

  (05全国卷Ⅰ13-16)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回答8-11题。

8.右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    )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答案  C

解析  A项,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在楚汉战争时期,目的是为了打败项羽。“滇”在云

  南地区,刘邦的异姓王主要在中原一带,没有到达西南边陲,A项错误。B项,百越是华东、华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不在西南地区,故B项错误。C项为正确选项,“滇”在今昆明一带,汉朝朝廷在其地设郡,赐予“滇王之印”,是汉朝管辖这一地区的见证。D项错误,夜郎虽属西南夷,但与滇不是一个地区,夜郎在今贵州省。

9.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  B

解析  C项是明朝管理西藏的制度,D项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元朝在西藏并未设行省,而是设宣政院进行有效的管辖,从而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10.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的政策是指                     (   )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答案  D

解析  题干涉及的是对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政策的考查。在题目所提供的四个备选项中,A项是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的内容,B项是元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措施,C项中平息“三藩之乱”是康熙帝完成的,但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则是雍正帝,因此,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而D项正确指出了“改土归流”的含义。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

①废除剥削制度  ②消灭阶级压迫  ③统一国家财政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统一国家财政经济不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内容。

试题详情

(07重庆14-16)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

B.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C.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D.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开放式选择题,解答本题可用验证法。夏朝已开始酿酒,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清政府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不可能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2.下图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   )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隋唐时期的手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正确选项。

3.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   )

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答案  D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故当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必须要适应当时的形势,其政策既要符合抗日又要减轻封建剥削。

试题详情

17.(06重庆文综3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的国家。英国政府实行“炮舰政府”,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一个庞大的帝国在19世纪末登上顶峰。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英国在世界制造工业中的比重:1880年占?22.9%?;1900年占18?5%;1953年占8?6%;1980年占4%。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8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世界工业中的位次由1950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

苏联、日本和联邦德国。                        --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哪个阶段?分析同期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归纳英帝国主义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经济运行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岛被割让的原因和香港回归的主要背景。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自由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强占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以发展资本主义。殖民帝国主义。 

(2)在世界范围内,英国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大量资本输出;设备陈旧,不愿采用新技术;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削弱;英属殖民地的影响。 

(3)英国是强国;中国是弱国;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十一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实力增强;英国的国家实力相对下降。国家实力影响外交。

解析  第(1)问包括三个问题,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第一问考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 段。第二问考查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英国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第三问则考查19世纪末英国的帝国主义特征即殖民帝国主义。第(2)问包括两个问题,第一问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数字的不断降低得出结论,即英国经济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问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英国经济比重的不断下降,一方面说明英国本身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即从自身找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断强大。第(3)问实际上考查了不同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通过对香港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变化,即弱国无外交。 

试题详情

(06天津文综20-22)国际会议是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回答14-16题。

14.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答案  D

解析  该题实际要求指出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巴黎和会上,英法因处置德国分歧很大,矛盾尖锐;华盛顿会议上,美日因中国问题和军备控制问题矛盾尖锐,A、B、C均符合史实。而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均有很大收获,不存在尖锐矛盾,故D项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中的结论。

15.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答案  A

解析  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国均未参加。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这是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16.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26联大

答案  B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亚非各国……自己的命运掌握……平等……友好合作”,就可判断出这个会议是指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试题详情

(06天津文综18-19)两次国共合作都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回答12-13题。

12.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几经挫折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为此,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A.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军               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北伐军 

C.与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               D.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

答案  D

解析  该题求解的是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建设革命武装力量的措施。首先排除C,因为改组中国国民党不属于建设革命武装力量的措施。国民革命军建立于第一次东征以后,应为1925年,北伐军建立于1926 年,故排除A、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即黄埔军校,时间为1924年夏,符合前述两个要求。 

13.关于平型关战役属性的正确表述是                            (   )

A.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B.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C.相持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D.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答案  A

解析  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平型关战役属于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

试题详情

(06天津文综16-17)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回答10-11题。

10.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                      (   )

A. 8世纪中期       B.11世纪中期       C.14世纪中期       D.15世纪中期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叙述的科技发明是指活字印刷术。毕昇于11世纪中期发明活字印刷术,而欧洲人用活字排版比毕昇晚了四个多世纪,因此,答案为15世纪中期。

11.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该题求解的是受科学研究成果启发而产生的发明创造。汽车的发明受内燃机发明的启发,电灯的发明受电磁学的启发。蒸汽机和骡机则属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试题详情

(06天津文综12-15)制度变迁反映了政治文明的演进。回答6-9题。

6.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统治者认为“秦孤立之败”的原因在于“同姓寡少”,因此,为了确保刘氏的统治,分封同姓子侄为王,封国制得以长期存在。同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这样就形成了郡、国并行制度。

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答案  B

解析  秦朝时御史大夫、太尉与丞相并称三公,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北宋时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但通判是负责监督知州的地方官,与相权无关。元朝中书省的长官本身即是宰相。因此,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只有隋唐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分工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典型措施。

8.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该题求解的答案是中国近代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的事件,也就是带有政治斗争和思想解放双重性质的事件。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起步,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局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但不具备政治斗争的性质。符合条件的只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它们既是要求变革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运动,也在近代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9.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   )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成为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 

D.孟德斯鸠主张议会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权

答案  C

解析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但议会的权威是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的,两党制的形成也与“光荣革命”无关。美国宪法规定的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并不向国会负责。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只享有行政权。符合史实的正确叙述只有C。

试题详情

(06重庆文综22-23)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选择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回答4-5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   )

A.发动阿拉曼战役                  B.召开德黑兰会议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登陆西西里岛 

答案  B

解析  本题题干限制为“反意大利法西斯的重大事件”。A发动阿拉曼战役,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10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西逃。B召开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C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面对法西斯的侵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宣言,即《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D登陆西西里岛,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故应选B项。德黑兰会议是对德国法西斯。 

5.意大利参加欧洲共同体的目的是                              (   )

①实现区域内商品自由流通  ②实现区域内货币统一 ③提高国际地位  ④提高科技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起初,只包括法国、意大利等六国,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和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力量的增强,欧洲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实现区域内货币统一是1993年11月成立的欧盟所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欧共体不符,排除②。故应选D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