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6576  246584  246590  246594  246600  246602  246606  246612  246614  246620  246626  246630  246632  246636  246642  246644  246650  246654  246656  246660  246662  246666  246668  246670  246671  246672  246674  246675  246676  246678  246680  246684  246686  246690  246692  246696  246702  246704  246710  246714  246716  246720  246726  246732  246734  246740  246744  246746  246752  246756  246762  246770  447090 

5.如图所示,实线为电场线,虚线为等势线,且AB=BC,电场中的A、B、C三点的场强分别为EA、EB、EC 电势分别为ΦA、ΦB、ΦC,AB、BC间的电势差分别为UAB、UBC,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A.  ΦA>ΦB>ΦC     B.  EC>EB>EA

C.  UAB<UBC  D.  UAB=UBC

试题详情

4.如图所示,在y轴上关于O点对称的AB两点有等量同种点电荷+Q,在x轴上C点有点电荷-QCO=OD∠ADO=60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O点电场强度为零

B.D点电场强度为零

C.若将点电荷+qO移向C,电势能增大

D.若将点电荷-qO移向C,电势能增大

试题详情

3.AB是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若在A点释放一初速度为零的电子,电子仅受电场力作用,并沿电场线从A运动到B,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设AB两点的电场强度分别为EAEB电势分别为UAUB,则:

  A.EA = EB    B.EAEB

  C.UA = UB     D.UAUB

试题详情

2.如图所示,是在真空中固定的两个等量同种点电荷,O点为两电荷连线的中点,AB是连线上关于O点对称的两点.一电子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中仅受电场力作用,电子将以O点为中心在AB之间来回往复运动.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带正电 

B.电子在O点的速度最大    

C.电子在AB之间所受电场力大小不变 

  D.电子在AB之间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试题详情

1.如图所示,图中的实线表示电场线,虚线表示只受电场力作用的带正电粒子的运动轨迹,粒子先经过M点,再经过N点,可以判定 :

A. M点的电势大于N点的电势

B. M点的电势小于N点的电势

C. 粒子在M点受到的电场力大于在N点受到的电场力

D. 粒子在M点受到的电场力小于在N点受到的电场力

试题详情

3、历史人物的评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任,这种创造是指全面的创造,它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践和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未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对于个人的作用,必须区分他们活动的性质,区别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这个历史人物的作用,必须区分他们活动的性质,区别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判,否则,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估。

②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③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④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是时势造就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等观点,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此外,对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评价时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①清楚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②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那就是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③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归根结底总是时代的产儿,总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评价时首先要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④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正确方法是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并以此去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还是过失占主流。

试题详情

2、改革成败原因

   改革有成有败,究其成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⑴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⑵失败原因

   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利益等。

⑶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

A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B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此外,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试题详情

1、对改革的一些认识

⑴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三春柳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读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

⑵改革的积极意义: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作用。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无论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人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

⑶对改革的理性归纳: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革新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尖锐激烈的斗争。

试题详情

4、苏联和东欧的改革

⑴改革背景: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东欧各国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⑵概况(见课本)

⑶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使改革陷入困境;东欧某些国家的改革受到苏联的干扰。

[重难点解析]

试题详情

3、美国罗斯福新政

⑴背景:①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②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

⑵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④推行“以工代赈”

⑶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⑷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⑸影响:

①积极作用: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②局限性: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