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分)下面是某生物研究小组成员在完成蛋白质鉴定实验时所做的探究实验,据图作答:
(1)本题实验组得到的结果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组1与实验组在操作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照组2与实验组在操作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一中2009----2010学年上学期学段考试
6.(10分)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物质D的基本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SARS病毒(RNA病毒)体内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生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C的不同取决于__________的不同;现有若下个C,在合成含有三条链的G过程中,,共产生200个水分子,则C的数目为__________个。
(3)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E是指__________。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主要是由图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填字母代号)。
(4)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耗氧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
5.(9分)下表中各元素的数据代表该元素占原子总量的百分比。请据表回答问题。
岩石的 成分% |
氧 |
硅 |
铝 |
铁 |
钙 |
钠 |
钾 |
镁 |
钛 |
氢 |
碳 |
其他成分<0.1 |
47 |
28 |
7.9 |
4.5 |
3.5 |
25 |
2.5 |
2.2 |
0.46 |
0.22 |
0.19 |
||
人体的 成分% |
氢 |
氧 |
碳 |
氮 |
钙 |
磷 |
氯 |
锌 |
硫 |
钠 |
镁 |
其他成分<0.1 |
63 |
25.5 |
9.5 |
1.4 |
0.31 |
0.22 |
0.03 |
0.06 |
0.05 |
0.03 |
0.01 |
(1)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都有,它普遍存在于非生物界,生物体内不包含特殊的“生命元素”,这个事实说明
。
(2)生物从非生物环境中获得的元素与环境中的元素的比例相差甚远。如岩石圈中氢、碳、氮加在一起占总原子数不到1%,而在生物体中则占74%左右。这个事实说明
。
(3)从此表看,人体成分中没有铁的含量,是否人体不含铁? 。
为什么? 。
(4)玉米植株缺少Mg时,叶片会变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
4.(6分)下图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结构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 。
(2)3有 种,中文名称分别是 (2分)
(3)与大肠杆菌的DNA相比RNA在组成上有哪些不同?
(2分)
3.下图是某化合物的结构简图,据图回答:(9分)
(1)此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_。该图中,①为 ,⑥为___________。
(2)图中④的名称是_________;图中表示R基的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形成该化合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叫做______ ,在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 。形成该化合物时失去的水分子数与图中字母 所表示结构的数目是相同的
(4)组成这类化合物的基本单位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填表(6分)
需鉴定的物质 |
用于鉴定的试剂 |
实验现象 |
果糖 |
|
砖红色沉淀 |
蛋白质 |
|
紫色 |
淀粉 |
碘液 |
|
脂肪 |
|
红色 |
DNA |
甲基绿 |
|
RND |
吡罗红 |
|
1.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更容易消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0.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T4噬菌体 |
B 烟草叶肉细胞 |
C 烟草花叶病毒 |
D 菜豆根毛细胞 |
碱基 |
5种 |
5种 |
4种 |
8种 |
核苷酸 |
5种 |
8种 |
8种 |
8种 |
五碳糖 |
1种 |
2种 |
2种 |
2种 |
49.下列对生物体内水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幼小的生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时,代谢越活跃、生长越迅速
B.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它是各种代谢活动的介质
C.结合水是组成细胞结构的一部分,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D.心肌坚韧、血液液态,但含水量相差无几,原因是心肌内全是结合水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