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0612  250620  250626  250630  250636  250638  250642  250648  250650  250656  250662  250666  250668  250672  250678  250680  250686  250690  250692  250696  250698  250702  250704  250706  250707  250708  250710  250711  250712  250714  250716  250720  250722  250726  250728  250732  250738  250740  250746  250750  250752  250756  250762  250768  250770  250776  250780  250782  250788  250792  250798  250806  447090 

例10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4+2(n∈N+),a=1.

(1)设=-2,求证:数列为等比数列,

(2)设Cn=,求证:是等差数列.

选题意图:本题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逻辑推理能力.

证明:(1) =4+2, =4+2,相减得=4-4,

  

是以3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3×2?.

(2)  ∵

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说明:一个表达式中既含有又含有Sn,一般要利用

(n≥2),消去,这里是消去了.

例11在等比数列中,,求的范围.

解:∵,∴

又∵,且,∴

解之:

时,,∴

(∵)

时,

且必须为偶数

,(∵)

例12 设{}, {}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前n项和分别为, , 已知,求⑴;⑵

 ⑴ 解法1:

.

⑴解法2:∵{}, {}都是等差数列

∴可设=kn(5n+3), =kn(2n-1)

=-= k[n(5n+3)-(n-1)(5(n-1)+3)]=kn(10n-2),

  =-=k[n(2n-1)-(n-1)(2(n-1)-1)] =kn(4n-3),

==

⑵解:由⑴解法2,有

=-= k[n(5n+3)-(n-1)(5(n-1)+3)]=kn(10n-2),

  =-=k[n(2n-1)-(n-1)(2(n-1)-1)] =kn(4n-3),

     ∴=k5(105-2)=240k

      =k8(48-3)=232k

     ∴ =

[追踪训练]

1.一等差数列共有9项,第1项等于1,各项之和等于369,一等比数列也有9项,并且它的第1项和最末一项与已知的等差数列的对应项相等,求等比数列的第7项。

解:设等差数列为{an},公差为d,等比数列为{bn},公比为q.

由已知得:a=b=1,?

ba,∴q=81,∴q=3,

bbq=27,即等比数列的第7项为27.

说明:本题涉及的量较多,解答要理清关系,以免出错.?

试题详情

(三)、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等价转化等。

1. 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其中{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其中{ }是等差数列,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常用结论

1): 1+2+3+...+n =

2) 1+3+5+...+(2n-1) =

3)

4)

5)    

6) 

[精典范例]

一  函数方程思想在研究数列问题中的运用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最重要的内容,几乎贯穿中学数学的始终,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n的函数,当d≠0时,等差数列的通项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前n项和是关于n的一元二次函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都与指数函数有关。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把变量之间的制约关系用函数关系反映出来,便形成了函数思想;把众多待求量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确定,便形成了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辩证思维便形成了函数方程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函数的有关性质来研究数列问题。

例1(1)首项为正数的等差数列{a},其中S=S,问此数列前几项和最大?

(2)等差数列{a}中,S=100,S=300,求    S

(3)等差数列的公差不为0,a=15,a,a,a成等比数列,求S

分析  (1)等差数列前n项和S=n+(a)n(d≠0)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故可设S=An+B,运用配方法求最值;

(2)由S=An+B及S=100,S=300,求出A、B后再求S

(3)求S的关键,在于求a,由a=dn+(a-d)(d≠0)知,它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故可设a= An+B,由条件列出方程组求A、B。

[解](1)设S= An+B(A≠0),

∵S=S

∴9A+3B=121A+11B,即14A+B=0。

又∵S= An+B=A(n+),

∴当n=-=7时,S有最大值S

另解由S=S,得a+a+a+a+a+a+a+a=0,

又∵a+ a= a+ a= a+ a= a+a,

∴4(a+a)=0, a+a=0.

由于a>0,据题意知a=-a>0,a<0

因此,前7项和最大。

(2)设S=An+Bn(A≠0)

∵S=100,S=300,

∴S=900×+30×5=600。

另解 ∵S=100,S=300,又S,S-S,S-S成等差数列。

∴S-S=2(S-S)-S

∴S=600

(3)设a=An+B(A≠0)

∵a=15,a=a·a,

 

     

a=2n-1

∴S=(2×1-1)+(2×2-1)+…+(2×n-1)

=2×(1+2+…+n)-n

=n(n+1)-n=n.

评析 从函数角度考察等差数列中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从而把数列问题转化为函数解决,体现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二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的核心之一,它如同函数中的解析式一样,有解析式便可研究其性质等;而有了数列的通项公式便可求出任一项及前n项和等,看来,求数列的通项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关键点,现将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几种题目类型及方法总结如下。

1.   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观察数列特征,横向看各项之间的关系结构,纵向看各项与项数n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2写出下面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

(2)1,-…;

(3)…;

(4)21,203,2005,20007,…;

(5)0.2,0.22,0.222,0.2222,…;

(6)1,0,1,0,…;

(7)1,

[解](1)注意各项的分子分别是1,2,3,4,…,分母比分子大1,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2)奇数项为正,偶然项为负,各项分母可看作2-1=1,2-1=3,2-1=7,2-1=15,2-1=31,…,各项分子均为1。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1)·

(3)各项的分母分别是2,2,2,2,…分子比分母小1。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4)各项可看作21=2×10+1203=2×100+32005=2×1000+5

20007=2×10000+7,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2×10+(2n-1).

(5)把各项适当变形0.2=2×0.1=×0.9=×(1-),0.22=2×0.11=×0.99=×(1-),0.222=×(1-),0.222=×(1-),…,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1-)。

(6)奇数项皆为1,偶然项为0,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7)各项可看作1=1+0,=+1,=+0,=+1,=+0,=+1,…,∴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评析 用观察法写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般考虑如下几点:

(1)    观察数列各项符号变化,考虑通项公式中是否有(-1)或者(-1)部分,如本例中(2),(6),(7)也有所涉及。

(2)    分解分子分母的因数(式),考虑其变化规律与序号的关系,应注意根据某些变化规律较明显的项,“猜”出某些因式约分后规律表现得不那么明显的项,同时要特别注意等差,等比关系,如本例(2),(3),(4)等。

(3)    考虑分子、分母与一些特殊数列如2,3,n,n等的关系,如本例(1),(2),(3)等。

2.   已知S求a或已知S与a的关系求a

已知数列{a}的前n项和S求a时,要注意运用a和S的关系,即

例3已知下列各数列{a}的前n项和S的公式,求{a}的通项公式。

(1)    S=10-1;(2)S=10+1;

[解](1)当n=1时,a=S=9,

当n≥2时,a= S-S=(10-1)-(10-1)=10-10=9·10

且n=1时,a=9也适合上式,∴a=9·10(n).

(2)当n=1时,a=S=10+1=11,

当n≥2时,a= S-S=(10+1)-(10+1)=9·10

而n=1时,a=11,不适合上式,

评析 已知{a}的前n项和S求a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应重视分类类讨论的应用,要先分n=1和n≥2两种情况讨论,特别注意由S-S= a推导的通项a中的n≥2。

(2)    由S-S= a,推得的a且当n=1时,a也适合“a式”,则需统一“合写”。

(3)    由S-S= a推得的a,当n=1时,a不适合“a式”,则数列的通项应分段表示(“分号”),即 如本例中(2),(3)。请观察本例中(1)与(2)的差异及联系。

3.   累差法

若数列{a}满足a-a=f(n)(n),其中{f(n)}是易求和数列,那么可用累差法求a。(请你复习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部分)

例4求数列1,3,7,13,21,…的一个通项公式。

[解] ∵a-a=3-1=2,

a-a=7-3=4,

a-a=13-7=6,

a-a=2(n-1)

以上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

a-a=2[1+2+3+…+(n-1)]=(n-1)n,

∴a=n-n+1.

且n=1时,a=1适合上式。

∴a=n-n+1.

评析 我们应验证n=1时a=1适合a=n-n+1式,这是什么原因。

4.   累商法

若数列{a}满足=f(n)( n),其中数列{f(n)}前n项积可求,则可用累商法求a.

例5在数列{a}中,a=2,a= a,求通项a

[解] ∵a=2,a= a,

=

=

……

=

以上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乘得

=n, a=2n.

且n=1时,a=2也适合上式。

∴a=2n .

5.   构造法

直接求通项a较难求,可以通过整理变形等,从中构造出一个等差或等比数列,从而将问题转化为较易求解的问题,进一步求出通项a

例6各项非零的数列{a},首项a=1,且2S=2aS-a,n≥2,求数列的通项a

[解] ∵a=1,2S=2aS-a, n≥2,又a= S-S.

∴2S=2S-2 SS-S+ S

=2 (n≥2)(怎么得到的?)

∴数列{}是以=1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1+(n-1)·2=2n-1, S=.

∴a= S-S==  (n≥2)

又a=S=1,不适合上式,

有些求通项的题目可能要综合应用几种方法和技巧;当然了,有些题可能有多种解法。

评析 构造法解决问题希大家尽量掌握,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数学素质大有帮助。

注意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问题是最为常见的试题,特别要注意已知S求a的问题。

三 数列求和

数列求和是数列部分的重要内容,求和问题也是很常见的试题,对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主要是运用公式;某些既不是等差数,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一般有以下四种常用求和技巧和方法。

1.公式法

能直接应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正整数平方和,立方和公式寻求和的方法。

例7数列{a}的通项a=n-n,求前n项和S

[解] S=(1-1)+(2-2)+…+(n-n)

=(1+2+…+n)-(1+2+…+n)

=

=

2.倒序求和法

3.错项求和法

[例2]求和S=+++…+

请你独立完成,相信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答案 S=3-

4.裂拆项法

例8在数列{a}中,a=10+2n-1,求S

[解] S=(10+2×1-1)+(10+2×2-1)+…(10+2n-1)

=(10+10+…+10)+2×(1+2+…+n)-n

=+n(n+1)-n

=(10-1)+n.

注意 把通项进行合理地分拆与组合,转化为易求和的数列的求和问题。

练习:求数列1,1+2,1+2+3,…的前n项的和。

答案 S=

例9已知数列{a}:,…,…,求它的前n项和。

分析 我们先看通项a==,然后想什么办法求S呢?将通项分裂成两项之差如何?

[解]∵a==2(),     (为什么呢?)

∴S=a+a+a+…+a

=2[(1-)+()+()+…+()]

=2(1-)=。 (成功了!)

评析  如果数列的通项公式可转化为f(n+1)-f(n)形式,常采用裂项求和的方法,特别地,当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分式形式时,可尝试采用此法。

常用的裂项技巧如:=();

=()等。

使用裂项法时要注意正负项相消时,消去了哪些项,保留了哪些项;你是否注意到由于数列{a}中每一项a均裂成一正一负两项,所以互为相反数的项合并为零后,所剩正数项与负数项的项数必是一样多的,切不可漏写未被消去的项。

试题详情

(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1.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有关公式和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通项公式
=+(n-1)d=+(n-k)d=+-d

求和公式


中项公式
A=  推广:2=

推广:
性质
1
若m+n=p+q则
若m+n=p+q,则
2
成A.P(其中)则也为A.P。
成等比数列 (其中),则成等比数列。
3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
4

   

2. 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

(3)中项公式法:验证都成立。

3. 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

(1)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大值。

(2)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试题详情

(一)数列的概念

数列的定义(一般定义,数列与函数)、数列的表示法。

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对于任一数列,其通项和它的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是 

试题详情

5.若等比数列{an}中,S4=2,S8=6,则a17+a18+a19+a20的值等于__32____.

[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
 
 
 
教师释疑
 
 
 

 

试题详情

4.等比数列{an}共2n项,其和为-240,且奇数项的和比偶数项的和大80,则公比q=___2___.

试题详情

3.数列1,1+2,1+2+22,…,(1+2+22+…+2n-1),…,前n项和等于(  B )

A.2n+1n         B.2n+1n-2

C.2nn         D.2n 

试题详情

2.已知{an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若a1+a4+a7+…+a97=100,则a3+a6+a9+…+a99的值是(  A )

A.25        B.50    C.75     D.125

试题详情

1.已知等比数列{an}中,前n项和Sn=54,S2n=60,则S3n等于(  C )

A.64       B.66    C.60   D.66

试题详情

4.某企业年初有资金1000万元,如果该企业经过生产经营能使年资金平均增长率达到50%,但每年底都要扣除消费基金x万元,余下资金投入再生产,为实现经过5年资金达到2000万元(扣除消费基金后),那么每年应扣除消费基金多少万元(精确到万元)?

[解]设逐年扣除消费基金后的资金数组成一个数列,则

a1=1000×(1+50%)-x=1000×-x;

a2=(1000×-x)(1+50%)-x

=1000×()2-(1+)x;

依次类推得a5=1000×()5-[1++()2+()3+()4]x.

由题意知:

1000×()5-[1++()2+()3+()4]x

=2000

解得x≈424万元

[选修延伸]

[例3]设数列 的首项a1=1,前n项的和Sn满足关系式3tSn-(2t+3)Sn1=3t(t为常数,且t>0, n=2,3,4,……)。

(1)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2)设 的公比为f(t),作数列,使得b1=1,bn=f() (n=2,3,4,…),求的通项公式。

(3)求和:bb2b2b3+b3b4-…+b2n1b2nb2nb2n+1

[解](1)求得a1=S1=1  S2=a1+a2=1+a2,代入关系式,得 ,又3tSn-(2t+3)Sn1=3t, 3tSn1-(2t+3)Sn2=3t, 两式相减得3tan-(2t+3)an1=0,

(2)由f(t)= 

bn=f

由此可得

(3)原式

=b2(b1b3)+b4(b3b5)+…+b2n(b2n1b2n+1)

=

[例4]在数列中,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分析:要分成偶数项和奇数项之和分别求解。

[解]当n=2k(k∈N+)时,a,a3,a5,…,a2k1,…,成等差数列,公有效差为4,首项为1;而a2,a4,…,a2k,…成等比数列,公比为q,首项为a2=9,

. 

将k=代入得

n=2k-1时,由S2k-1=S2ka2k,得.

追踪训练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