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文:.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译文:
(3)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
[答案]
(l)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 “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1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作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答案]C
[解析]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第Ⅱ卷(共108分)
13.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人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D
[解析]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大欢喜 ( )
恂乃戮之于市
A.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询遣谷崇以状闻
B.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卿今为吾行也
C.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D.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B
[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
A.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
B.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盆的海底,这与其金属元素供应源和生长机理密切相关。
C.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炽热气体,能将海中的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析出,形成锰结核。
D.锰结核的生长速度不同,体积大小不一,彼此相差很大,因此无法估计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片面,且只是一种假说。C项原文说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并没有说能将海中的锰、铁等金属析出。D.文中末段已交代现在已估计出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层,外形浑圆。
B.锰结核含有锰、铁等20多种金属元素,它的表面有许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
C.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 类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D.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答案]C
[解析]根据作者的观点,C项所列各项都是假说,但除以上原因外,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也被人认为可能是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8.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答案]D
[解析]A项以“生物残骸”为核心的说法不准确,“矿石”的定性也不妥当,所以A错。B项“火山爆发喷发形成”只是一种推测所以B错。C项观点也是一种假说,用来作解释不妥当。D项紧扣“锰结核”三字来进行解说,客现平实,不把未成定论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观点,所以D项正确。
6.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1968年,《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
B.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C. 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
D.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
[答案]C
[解析]文中第二段讲胡森是从教育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认识和看待学习型社会,把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故C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