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0993  251001  251007  251011  251017  251019  251023  251029  251031  251037  251043  251047  251049  251053  251059  251061  251067  251071  251073  251077  251079  251083  251085  251087  251088  251089  251091  251092  251093  251095  251097  251101  251103  251107  251109  251113  251119  251121  251127  251131  251133  251137  251143  251149  251151  251157  251161  251163  251169  251173  251179  251187  447090 

20.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4分)

①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是称端阳节。

②   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厦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   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   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解析]此题把句式变换及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语境上又结合了楚地特色,较有新意。

试题详情

(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 ,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 绿暗红稀出凤城 ”。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 ,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 ,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 ,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正是这条宫前水 ,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 ,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15.填空。(6分)

(1)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     》途述了主人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

(2)中国现代作家     创作的小说《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名句。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      ”和“半壁见海日,  ②  ”;如,苏轼《赤壁赋》中

的“白露横江,   ③   ,纵一苇之所如,  ④  ”。                   

答案:(1)《变形记》 (2)沈从文 (3)势拔五岳掩赤城、空中闻天鸡、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句默写。均出自课本难试不大。第三题结合地方特色,采用了情景默写,这更能突出了对名句名篇的理解,是一种考试方向,同学们应引起注意。平时复习时可以有意识在归类背诵(如将写“愁”、写“离别”、写“水”、写“长江”等的名句集中起来)上下功夫。

试题详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1]丹阳郭:地名。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试题详情

(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试题详情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 有些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产品、管理水平落后,面临的竞争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承担的风险往往要大于获得的效益。

B. 唐先生教宋词,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风……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

C. 火车站售票处有一个特殊、鲜明的标志,很好找。记者走进售票处,马上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

D.出版社除出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分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顿号、问号和括号的应用能力。A项顿号的误用,规模小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C项为非疑问句,句末应为句号;D项是句内括号的误用,当句内括号的注释语的有标点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与叹号除外)应省去。

试题详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

B. 艾滋病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三大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它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将会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C. 由于我国的国际影响和汉语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其他五种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D.与空中航路相对应,在沿途的地面上,平均间隔300公里左右就设有一处雷达、通讯导航和众多空管中心等设备,为“天路”上的飞行提供服务。

答案、C。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属于前后照应不周,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B项属于重复,“否则”是“如果不这样,就……”的意思,表示对上文的否定,应紧跟着说出否定的结果,因此应删掉“不采取紧急行动”。D项为前后矛盾,平均数是一个确数,而“三百公里左右”则是一个概数,应删掉“左右”。本题考查的语病类型比较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选的材料涉及到现实生活的话题,给人以亲切感。病句辨析是高考的必考点,也是难点,同学们必须熟悉病句的类型和特点,具备必要的语法和逻辑知识,同时还要探究命题方式,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迅速识别病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