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答案]从“见”升华为“诗的境界”需要用“直觉”见出来,经过思考之后,豁然贯通,“诗的境界就会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14、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4分)
[答案]正确。因为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靠的是“直觉的知”,读者要将全副精神专注于诗本身的形象上,才能得到其“意象”,而如果加入“名理的知”就不能在直觉中形成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形成不了“诗的境界”。(主要信息来自于第4、5两段。)
13、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C )(3分)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答案]C
[解析]
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C、D ) (5分)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答案]C、D
[解析]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⑷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解析]考查名篇名句。分别出自教材背诵篇目,题材、体裁、册次均有兼顾。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