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1360  251368  251374  251378  251384  251386  251390  251396  251398  251404  251410  251414  251416  251420  251426  251428  251434  251438  251440  251444  251446  251450  251452  251454  251455  251456  251458  251459  251460  251462  251464  251468  251470  251474  251476  251480  251486  251488  251494  251498  251500  251504  251510  251516  251518  251524  251528  251530  251536  251540  251546  251554  447090 

读下图回答1-4题

1.此时,太阳直射在

A.90°W,15°S       B.90°E,15°S

C.90°W,23.5°S      D.90°E,15°N

2.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范围是

A.90°W-135°W-180°   B.0°-120°E-180°

C.90°E-120°E-180°   D.90°W-180°-90°

3.此刻

A.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B.北半球白昼时数变长

C.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D.塔里木河可能处于断流的季节

4.图中所示季节的浙江,下列现象出现概率最大的是

A.受台风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C.受冷锋的影响       D.受梅雨影响阴雨连绵

试题详情

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增多,人的眼界大为开阔,探求知识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越是不懂的东西越想弄懂,尽快使自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这时候,学习和写作进入最佳状态,提起笔来,挥洒自如,兴味极浓。可以说,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书山学海里遨游,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到读书和写作上来。

其次是新奇的事物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贵在创新、标新立异,刻意求新,不能落入俗套。其具体表现是标题新、主题新、构思新、技巧新等等。前不久,网络上有部电影叫《2*2=5》。这标题太新颖了,激发了广大网友的浓厚兴趣,大家争相点击,先睹为快。中国有部电影叫《团圆之后》,写的是欢乐之后的悲惨情景。这感情上的大起大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打乱了观众的思维定势,一如异军突起,反响很大。

置疑问难,挑起争论也是激发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把作文题目抛出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灵感;同时也可设置障碍,予以点拨,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一次,我出了这样的题目:《夜,静悄悄》。很多学生冥思苦想,不得要领,十分苦恼。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由“静”想到“动”。在静悄悄的夜里不是还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绘制明日的蓝图吗?学生的心里豁然开朗,似有千言万语奔泻而下,写作情绪十分高涨。

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我引导学生讨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系时,学生普遍认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后,我出了一道作文题:《5-1=0引起的思考》。学生马上触类旁通,认识到在求学阶段必须努力做到“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心灵美、勤劳动”。在这一统一体中,忽视或轻视任何一个方面,结果都得等于零。我反复运用求异求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众多的作文题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置身社会,了解生活。

大自然犹如一个高妙无比的艺术家,她能够幻化出一处处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景,也能勾勒出一幅幅让人目不忍睹、不寒而栗的画面。这些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画面就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学生的头脑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一丝污染,你给它着怎样的色,就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上某些不良习气有所抬头,再加上电影、电视上播放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较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全方位地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认识了解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   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认识这些事物呢?我认为首先就应该让学生置身社会、接触社会、熟悉生活,经受生活的磨炼,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观察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思想去感受生活,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体味人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分辨出生活中的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从而做到赞好抑坏、颂美驳丑、扬善避恶。其次,要反复的告诫他们生活中那些积极的、有闪光点的事物,才是生活的主流,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只有进一步的挖掘它们的深刻含义,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反映生活的真谛,也才会真实感人。 四、“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像出整只豹子。“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五、冷静思考,精心选材。   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素材宛如蜜蜂采集的花粉,还需要进行精心的“酝酿”才能成为真正的蜂蜜。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这一方面多加指导,使学生冷静的思考,精心的选材。在选材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众多的素材中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主流、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也为只有这样的题材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体现广大人民的心声;也只有这样的题材,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去选材呢?一个总的要求就是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具体地说,凡有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主题的材料就选取;凡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不能说明、表现、突出主题的材料就舍弃。要选择典型的材料,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围绕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这个中心,从战斗场景、战地工作、日常生活三方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而所选的典型的事例、逼真的场面、真挚的感情不仅使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共鸣,而且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使志愿军战士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优秀品质深入人心。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们充分掌握这一点,选取典型的事例、描绘逼真的场面、表达真挚的感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力量。 六、认真剪裁,巧妙组合。    围绕中心选好了材料,还需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认真巧妙地组织。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将其巧妙地组合起来呢?这就启发学生弄清楚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及所选取的材料。如果顺序能将中心表达得好,就不能用倒叙和插叙,如果硬要用倒叙和插叙。很可能就不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果倒叙或插叙,表达效果好,就用倒叙或插叙。最主要是看它的表达效果好不好。确定了文章的结构,那么,如何掌握详略呢?这就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去确定。跟中心联系紧密的内容就详写,反之则略写,如《社戏》,虽然题为“社戏”但看戏的情节略写,和小朋友的交往则详写,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这一中心。另外,还必须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做到该描写时就描写、该议论时便议论、该抒情时要抒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活泼、真切感人。 七、变换角度,出神入化。    写作文要力戒程式化,大胆创新。即使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可变换角度去写,常写常新。南山湖风景、马岭河峡谷、万风湖风景区都是我们当地中、小学生的写作素材。有的题目从小学写到中学,也毫无炒冷饭之感,主要是因为学生懂得变换角度写作,可以写出新的意境。比如说,变换观察角度可以一题多作,花样翻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的立足点不同,进入文章中的形象就各有所别。    变换立意的角度也可以推陈出新。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重要素材,如引导学生作《瑞雪兆丰年》这是从正面歌颂雪的,但“雪”有没有缺点呢?有,这就是它的虚伪性;它掩盖了脏、乱、差,掩盖了假、丑、恶,也掩盖了人间的不平。当我把这样的思路告诉学生时,学生的眼界大开,思路也豁然开朗。如能长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和交流,就能大大地扩宽学生的思路。姚鼐的《登泰山记》生动地再现了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杨朔的《泰山极顶》寓意深长地写到了观看另一幅日出的图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则写出了雨中登山的独得之乐。他们都在立意上有所创新,我们读起来不仅不感雷同,反而觉得各有千秋,意兴盎然。    变换思维的角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各有主见,异议纷呈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找出答案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把生活的积累连缀起来,启发学生的情思;它可以拓宽视野,扩大文章的容量,收到很好的效应。《红楼梦》中的《忆菊》、《访菊》、《咏菊》、《问菊》等异彩纷呈的菊花诗,就是运用发散思维的范例。    多少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说咸说淡,褒贬不一。郭沫若同志力排众议,大胆为曹操翻案,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的运思方式。在《西游记》中,人们把孙悟空捧为“造反派的头头”,大加赞颂,可有的同学认为孙悟空是不折不扣的投降派。因为他皈依佛门虔心向善之日,就是他的叛徒嘴脸大暴露之时。他唯唐三藏之言是听,反骨何在?这种逆向思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情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八、写好事情,悟出道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间花鸟草虫、江河湖海、山峦叠嶂都可以给人以启示。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一篇散文《敬畏生命》。文章描绘了在美国印地安那州有一种树,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种子。这些种子有些被带入湖中,有些被带入草地,而大树仍然不停地播撒着种子、播种着希望,以此繁衍不息。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那棵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生命是如此的偶然,生命又是如此的顽强!这不仅是作者对树的感慨,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慨叹?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在奋斗中显示其价值,这是作者的感悟,也是本文的主旨。 九、字斟句酌、反复修改。    古人说过:“文章不厌百回改”,记得一位名人也曾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历史上“一字师”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的。而很多惊人之作,也都是经过作者反复修改才成功的。大家熟知的《红楼梦》就是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稿的,可见文章只有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才能使粗糙的“璞玉”变成精细的“美玉”,我们要适时的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地修改。修改的时候,我们可以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地去改,就是先从字、词、句入手,然后再到段以至篇。只有这样反复推敲,字字锤炼,句句斟酌,文章才会做到字字“玑珠”、句句感人。    总而言之,文无定法,对于高人而言,“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但对于一般的中学生而言,学习一定的方法也算是到“文无定法”的一种过渡吧!   “作文难,难作文”,这几乎成了大多数中学生的通病。每当语文老师把“文题”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搔腮,皱额锁眉,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甚至过了几十分钟还是望题兴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阅历太浅,知识面太窄,语汇太贫乏,尤其缺乏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了解除学生的痛苦,收到疗救的功效,我选择了以上一系列开启学生智力的渠道。让学生在作文时受益匪浅。

试题详情

23.(10分)如图所示,一个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木块,其质量为m=2kg,受到一个斜向下的、与水平方向成37o角的推力F=10N的作用,使木块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2.4m的距离后撤去推力,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求:(已知sin370=0.6,cos370=0.8,)

(1)撤去推力F瞬间,物体的动能。

(2)撤去推力F后4s内,物体的位移。(g=10m/s2)

试题详情

22.(10分)如图所示,半径R=2m的四分之一粗糙圆弧轨道AB置于竖直平面内,轨道的B端切线水平,且距水平地面高度为h=1.25m,现将一质量m=0.2kg的小滑块从A点由静止释放,滑块沿圆弧轨道运动至B点以v=5m/s的速度水平飞出(g取10m/s2).求:

(1)小滑块沿圆弧轨道运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做的功;

(2)小滑块经过B点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

(3)小滑块着地时的速度大小。

试题详情

21. (8分)一个人在某一星球上以速度竖直上抛一个物体,经时间落回抛出点。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求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试题详情

20.(8分)用细绳ACBC吊起一重物,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如图所示, A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0 N,B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为使绳子不断裂,所吊重物的质量不得超过多少? (g=10m/s2)

试题详情

19.(10分)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为9.80 m/s2,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 kg.

若按实验要求正确地选出纸带进行测量,量得连续三点A、B、C到第一个点的距离如图所示(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0.02 s),那么:

(1)纸带的________(左、右)端与重物相连;

(2)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B时,物体的速度vB=________;

(3)从起点O到打下计数点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量是ΔEp=___________,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Ek=________;

(4)实验的结论是____                    ____.

试题详情

18、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到直立于地面上的轻弹簧上,如图在A点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则               

  A.物体A到B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减小

  B.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增大

  C.物体从A到B及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是先变大后变小

D.物体在B点的动能不为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试题详情

17、如图所示,三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Ma=Mb<Mc,b与c半径相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线速度vb=vc<va   

B.周期Tb=Tc>Ta

  C.b与c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b所需的向心力最小

试题详情

16、关于圆周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一定指向圆心

B做圆周运动物体其加速度可以不指向圆心

C做圆周运动物体其加速度一定指向圆心

D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与其速度方向垂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